《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11月22日

托养+康复+辅助性就业

自治区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中心点亮残疾人幸福生活

托养人员正在串珠。

托养人员正在制作香皂。

康复训练室内,康复师正耐心地为托养人员进行康复训练。

托养人员正在串珠。

“这里是我们的前台,24小时都有护理人员在岗,旁边是输液室和医生值班室,可以进行简单的治疗、检查和开药等服务。”11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拉萨市曲水县的自治区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托养中心)。托养中心于2021年正式投入运营,配备了总服务台、治疗室、医务室、托养对象宿舍、康复训练室、就餐区等基础设施,采取24小时集中托养照料模式。截至2024年11月20日,托养中心累计接收了63名困难重度残疾人,目前有52名在托,服务覆盖全区7市(地)。文/记者 次吉 图/记者 阿旺尼玛

生活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穿过托养中心大厅,来到被称为“天然氧吧 ”的中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桂花树、八角金檀、竹子……此时,几名托养人员在暖阳下坐着,很是惬意。再往里走,就是食堂。食堂干净整洁、窗户明亮,配菜间,工作人员正忙着挑选、清洗豆角、肉类等食材。这里配有5名厨师和2名帮厨,为确保菜品多样化、营养均衡,菜谱每周都会更新一次,并且每晚8点还提供宵夜。

“以前我都是一个人生活,最大的困难就是出行和做饭。而且因为大腿骨折,生活更加困难。两年前,在亲戚的推荐下,我来到了这里。这里基本生活全都不用愁,护理人员还会及时为我们做检查,真的很幸福。”洛桑卓玛说。

残疾人是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和关爱的对象,残疾人事业被誉为“春天的事业”。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是残疾人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难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为切实解决这类群体的特殊困难,托养中心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心理辅导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服务,用家人般的温暖和贴心式的服务,有效改善和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带来稳稳的幸福。

洛桑卓玛今年41岁,二级肢体残疾,两年前来到托养中心。托养中心优质的环境、贴心的服务得到了洛桑卓玛与其他托养人员的一致认可,而托养中心带给她的惊喜不止于此。在托养中心,洛桑卓玛每日可以进行免费的康复治疗。经过长期的肢体康复训练,她从原先走不了路到如今可以拄着拐杖行走。

“照看一人,致贫一家人,拖累一家人”,这句话曾是很多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托养中心提供的寄宿制托养服务,不仅减轻了这些家庭的压力,还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阳光和温暖,使得他们的生活从“黑白”转变为“彩色”。

爱在这里诞生也在这里传递

“慢慢来,走到这儿。”“你先坐在这里,然后慢慢移动到那儿。”托养中心康复训练室内,康复师们正耐心地为托养人员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温馨而专业的氛围让人倍感亲切。

康复训练室主管扎西措姆介绍,康复训练室的3位康复师均有康复师资格证。康复师在对入托残疾人进行科学康复评估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能力提升、饮食卫生等意见和对策,定期对残疾人康复情况进行评估,适时调整康复方案,形成集每日观察记录、康复方案、治疗措施、成效总结为一体的“一人一策”。

“我每天的工作是为托养人员进行康复训练,虽然日复一日,但是我并不感到烦闷。例如,一名来自昌都的托养人员,最初连坐轮椅都费劲,但经过3年的康复训练,现在基本能够自理日常生活。”扎西措姆说,“来自那曲的格桑扎西,经过1年半左右的康复训练,从站都站不稳,到现在借助助行器可以‘飞奔’,不用助行器也能一次走几十米。看到他们越来越好,我们都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除了康复训练室良好的设备和康复师耐心细致的服务,这里的住宿条件同样不错。住宿区所有房间均配备有24小时热水氧气暖气、可升降护理床,安装了衣柜、电视机等设施,重度残疾人员的房间还配备有独立卫生间、淋浴间,其余住宿区也配备了无障碍扶手和浴床。

康复训练室内,有的托养人员正在接受理疗按摩,有的正在康复师的指导下慢慢地挪动步伐。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的身上、脸上,笑容更显灿烂。重度残疾、缺乏自理能力,内向自卑、不愿与人交流,常常哭泣想回家……这几乎是每名托养人员刚来到托养中心时的普遍情况。如今,大部分托养人员已经具备基本自理能力,变得更加开朗大方,会主动和大家打招呼……爱在这里生根发芽,也在这里传递。

医疗康复与辅助性就业有效衔接

就业是让残疾人实现价值、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为持续加大残疾人就业帮扶力度,托养中心在提供看护、护理、就餐等基本照护服务的基础上,还因地制宜开展藏香、串珠、香皂制作等辅助性就业项目。通过积极探索医疗康复与辅助性就业的衔接工作,托养中心不仅为托养人员提供了更加全面、优质服务,还帮助他们成为追光者,在工作中展现出优秀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

走进藏香制作室,芳香弥散。洛桑卓玛与几名托养人员安静地坐在方桌前,制作、分拣、包装藏香,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我制作藏香和香皂已经一年多了,公司提供原材料我们直接加工就行,公司会按件计酬,我们有了一定的收入。”在赚取劳动报酬的同时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有助于康复,这让洛桑卓玛乐此不疲。

“早”“瓜”“果”……在另一边的学习室内,几名托养人员正跟着旺堆老师大声地朗读语文生词。旺堆语气平稳有力,大家念得也很认真。学习室的课程分为针对肢体残疾人的文化课和智力残疾人的劳动及生活自理能力课。旺堆表示在这里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我来自林芝,去年4月份入住托养中心。目前,我负责教授数学、语文、古诗等。这里的照护、康养服务都很好,我们这里的托养人员几乎都是家里有困难才过来的,这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都非常关心我们。此外,我还在这里实现了辅助性就业,每个月都有收入,感觉挺好的。”旺堆说。

记者了解到,在托养中心,像旺堆一样实现辅助性就业的托养人员还有18人,并有3人经过托养实现社会就业。除了藏香、香皂、串珠等辅助性就业,还有舞蹈、绘画、唱歌等文体活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残疾人事业同样需要现代化。在14亿人口整体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残疾人也不能掉队。提及未来计划,托养中心工作人员李玉龙表示,将加快推进自治区残疾人托养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并逐步打造一支专业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人才队伍。并将残疾人托养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将最困难、最急需的残疾人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全面提升我区残疾人托养服务的覆盖率。同时,探索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让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及时就近的生活照料,逐步形成可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此次采访,源于一则短视频。该短视频由托养中心的工作人员拍摄,记录了原先还不会跑步的托养人员格桑扎西朝着镜头跑来的情景。虽然他跑得颤颤巍巍,但是步伐坚定。这让我产生了想了解他们生活的想法。而此次采访,也让我发现托养人员真的被照顾的很好。

来到托养中心,我看到基础设施完善,几乎所有托养人员的脸上都挂着微笑。在康复训练室,我看到一幕幕康复训练的场景,不禁感到心酸;在学习室,他们认真学习生词的样子让我动容;在藏香制作室,他们努力工作的身影让我钦佩;在文体室,他们笑着唱歌的场景让我落泪。看到他们如格桑花般顽强拼搏、热爱生活,我在内心深处默默为他们加油打气,同时也真心为我区在保障残障群体权益方面所做的工作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