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10月22日

记者手记

班丹久美读盲文书。

班丹久美和团队获奖墙

次仁玉珍给客户按摩。

生活中,很多人很难将视障人士与创业者这两种身份结合起来,很多人认为视障人士不会做菜、不会照顾自己及家人,认为视障人士不会社交、没有爱好,终日在家中郁郁寡欢,认为大部分视障人士很难实现自食其力。

但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个认知,像班丹久美、次仁玉珍,西藏格桑花残障人士艺术团、咔哒嘎布盲人乐团的成员等视障人士,在自己所擅长、所热爱的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并积极带动更多残障人士实现就业。

在“黑暗”里活成一束光 照亮自己也温暖别人

这群视障人士实现高质量就业 让幸福触手可及

盲人是我国残疾人就业最困难的群体之一,而“凭一技之长,更有尊严地生活”是很多有就业意愿的视障人士的心声。多年来,在自身的努力下,在相关部门的政策帮扶下,视障群体在社会各个角落奋力拼搏,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视障人士的就业现状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采访了从事盲文翻译工作的班丹久美和盲人按摩师次仁玉珍,展现视障群体在就业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文/记者 次吉 央金卓玛 娄梦琳 图/记者 贡曲罗杰

班丹久美:让视障人士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今年30岁的班丹久美是一名视障人士,同时他也是一名创业者。他同自己的伙伴一起经营着一家盲文翻译公司,主要从事以藏语为主的盲文翻译工作。之所以选择从事这份事业,需要从班丹久美上学那会儿说起,跟大多数视障人士一样,“无书可读”是小时候的班丹久美面临的最大困境。

1998年,班丹久美就读于西藏盲童学校,是该校第一批学员,在那里他接触学习了盲文,第一次从指尖的触觉感受到了书本的魅力。小学毕业后,初中、高中、大学,他也是我区第一批随班就读的盲人学生之一。“在学校几乎没有盲文教材,我们学习基本全靠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也看不到,只能下课后找同学帮忙读。我们学习之路通常要比普通学生花费两倍的努力,才能勉强跟上。”班丹久美告诉记者。诚然,相较于普通孩子,视力受损的盲人学生的求学之路更为艰辛。

到了高中,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这种困境尤为凸显。那时有很多盲人学生由于没有盲文书,虽然学习成绩好,但被迫辍学,班丹久美觉得很可惜。自此,他的心里便种下了一颗种子,设想着未来有一天自己能够将教材翻译成盲文,帮助到更多的盲人学生、视障人士。

2015年,进入西藏大学后,班丹久美就读了藏语言文学专业,他发现虽然学业并不像高中那样繁重,但是老师会推荐很多资料书、课外书让学生们去阅读,但是班丹久美却缺乏这方面的盲文书籍,尤其是藏语盲文书籍。当时在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下,班丹久美花了5000多元买了一台二手的盲文点显器,并在那一年寒假,找同学帮忙,同学在旁边念,班丹久美翻译成盲文,花费了两周的时间翻译了自己的第一本盲文书《藏史明镜》。

2016年夏天,在西藏自治区民政厅、西藏自治区慈善总会社会扶持公益项目的支持下,班丹久美和他的伙伴们得到了一套盲文印刷设备。随后,他尝试着将一两本教材翻译成盲文,并用这套设备印刷出了第一本盲文书。“我记得那是一本高一上学期的藏文书,完成印刷后送给了当时在日喀则市第三高级中学就读的几名盲人学生,当时我们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并告诉他们我们会继续出版,希望他们不要放弃学业,学生们听了之后很高兴。”直到如今,那段记忆仍清晰地留在班丹久美的脑海中。

为了让盲文翻译工作更加规范化,2017年9月,还在读大学的班丹久美和他的朋友合伙开办了公司,在创业道路上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目前,他们的公司共有15名工作人员,其中12名为残障人士。记者了解到,他们平日里大多数时间在家办公,将翻译好的各类盲文书籍完成排版后发到公司进行印刷。在此之前,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是盲人按摩师,如今接触学习了盲文翻译及印刷工作后,又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为自己的就业提供了新的路径,实现多元化就业。

目前,班丹久美的公司出版的各类盲文书达到了2万多种,涵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大部分教材,除了学习教材外,其中也不乏童话故事、名著典籍等,在视障人士群体当中深受喜爱与好评。作为我区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从事盲文翻译和印刷的公司,班丹久美表示,除了将继续做好藏、汉、英书本的盲文翻译外,也希望提高盲文在日常生活场景当中的应用。

从眼前来看,班丹久美所从事的这份职业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为更多的视障人士了解社会、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让视障人士也能通过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目标。

奏响带动残障人士共同富裕的美妙乐章

残疾人事业,关乎民生福祉。近年来,在西藏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下,我区残疾人就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残疾人群体中,盲人就业虽然存在较多困难,但在我区有这么一群视障人士,他们虽然身体有残缺,但身残志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实现着自我价值,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带给了社会满满的正能量。

为了帮助更多残障人士实现创业就业,2020年7月西藏自治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园(以下简称创业园)正式建立,为残障人士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岗位信息、创业培训、创业见习、创业指导、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事务代理、法律援助等各项服务。

四年来,创业园累计入驻或孵化企业和团队60多家,提供各类就业创业服务2500多人次,帮助近800名残障人士实现就业,并扶持成立西藏格桑花残障人士艺术团。记者了解到,该艺术团共有5名成员,均为视障人士,他们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训练,但是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和自学成才,用音乐燃起心中的光芒,用音乐展现自我,也用音乐向社会展示了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平时演出和排练时,创业园会给我们演出费和排练费,能靠着热爱的音乐赚点钱,我们也挺开心的。”西藏格桑花残障人士艺术团负责人班丹久美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稳定就业是残障人士的迫切愿望。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残障人士就业创业工作,以提升残障人士就业率和满足残障人士实际需求为目标,奏响带动残障人士共同富裕的美妙乐章。

次仁玉珍:用双手“推”开就业光明路

“您好,最近肩膀比较痛吗?”“按压的力度还可以吗?如果不舒服的话一定告诉我。”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拉萨市藏热路的城东涌泉盲人按摩中心,店内干净整洁,盲人按摩师次仁玉珍正在为顾客推背,只见她娴熟地在顾客后背上推、拿、按、压、揉、搓……一系列专业的按摩手法得到了顾客的频频称赞。“我们店平均每天都能接待4至5名顾客,虽然给人按摩比较辛苦,但能做到自食其力,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我觉得特别满足。”

今年32岁的次仁玉珍从14岁起开始接触盲人按摩,在她看来原先视障人士的就业渠道比较窄,学习按摩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当时我有个盲人朋友想学按摩,就拉着我一起学,没想到就这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次仁玉珍告诉记者,她用了两年的时间学习盲人按摩,系统地学习了人体结构与按摩部位、按摩技术和手法等专业知识,顺利考取盲人按摩师资格证后也在不同的盲人按摩店内进行锻炼实习,打磨按摩技术,“我觉得盲人按摩最重要的不仅仅要掌握按摩技术,更要学习了解人体经络穴位、按摩原理作用等中医理论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顾客的实际情况,采取更有效的按摩手法,有效缓解顾客的疲劳和疼痛。”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日常生活中无论干什么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需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在学习盲人按摩的过程中,次仁玉珍也遇到了很多难题,由于双目全盲,她无法直接看到解剖结构和按摩手法,只能依靠触摸和听觉进行学习,对推拿手法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按摩对于手力的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盲人按摩师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能够适应强度较大的按摩工作。为此,次仁玉珍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中医理论知识、提高按摩技术,逐渐成为顾客们信赖的盲人按摩师。

“我觉得最难的是按摩手法和技巧的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摸索和练习,有时候一练就是几个小时,要靠身体来发力,经常练到腰酸背疼。每当有放弃的念头出现时,我都会提醒自己不管再苦再累都必须坚持下去,因为只有闯出一片天地,才能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所有关心我的人。”次仁玉珍告诉记者,虽然社会上还有些人对盲人按摩存在一定的偏见,但对于盲人来说按摩是最好的就业方式之一。“我们盲人按摩师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需要考取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希望大家对我们多一些支持和鼓励,让我们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去年,次仁玉珍和丈夫一起开了这家盲人按摩店,夫妻两人开启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盲人按摩事业。如今,城东涌泉盲人按摩中心的经营已经走上了正轨,对于未来,次仁玉珍有着更大的目标。“我计划扩大店面、增加按摩项目,让按摩店发展逐步多样化,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按摩服务。另外,我也会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其他人,帮助更多视障朋友实现就业,大家一起努力成就更好的人生。”次仁玉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