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6月01日

黄俊:拉萨是我的成长摇篮

“这家店是我童年的回忆!”“六一”儿童节来临,看着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游戏、口味各异的零食,不少80、90后回忆起了他们的童年味道。于是在拉萨伫立了31年、承载着无数人童年回忆的“二重天”小吃店又迎来了一次生意热潮。“我父亲常跟我说,‘做事要凭良心,做生意更是。’”提起父亲,黄俊的脸上闪过一丝温柔。品一杯记忆中的“酸梅雪球”,听黄俊讲他们家在拉萨奋斗的故事。文/图 记者 德吉央宗

父辈的“食”光理想

在拉萨发芽

1991年,年逾40的黄先生带着妻子,放弃他热爱了30年的木匠工作,坐了3天的大巴,来到拉萨这座陌生又充满希望的城市。“那时候我还小,只记得他们一直在西藏和四川之间奔波。”学技术、找店面、筹资金……黄俊平静地叙述着父母在拉萨筚路蓝缕的艰辛岁月。

1993年,小吃店开业,由于店面是两层小楼阁,再加上店里的招牌是酸梅雪球和宽粉,不管是从空间、还是从味蕾上,都是两重不一样的感受,所以黄俊的父亲便将店面命名为“二重天”。“那时候拉萨冷饮小吃店很少,店子又开在学校附近,所以生意很不错。”黄俊说那时她和哥哥借住在四川的舅舅家,那时候他们一家只能通过书信寄托思念。

每当深夜想念父母,兄妹俩就会打开信纸里的照片,渐渐地书信中照片里的拉萨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家”的种子。“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和哥哥有更好的‘家’才会选择去拉萨打拼,但我还是觉得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父母在拉萨,那拉萨就是我的家。”

踏入书信里的拉萨

1999年,拗不过黄俊的父母就将他们兄妹俩接到了拉萨,因为父母每次回四川就会跟他们讲述在拉萨的点点滴滴,大昭寺广场上的人流涌动、布达拉宫的宏伟壮观……未知又熟悉的印象让初到拉萨的他们有了一份特殊的归属感。

初中、高中、大学……黄俊在拉萨读书、社交、成家,就这样他们一家在拉萨落了根。“那时候店里生意很好,每天做完功课,我和哥哥就要在店里‘历练’,寒暑假就更不用说了。”黄俊说平常店里的客人以附近的学生为主,但一到寒暑假学生们的家长就会呼朋引伴来到店里度过闲暇的时光。

淳朴善良的黄俊的父母渐渐地与很多熟客成为了朋友,更是见证了很多小客人的成长,“现在我妈妈只要来店里,就会有很多熟客进来跟她打招呼,亲切地叫她‘王姨’。一些客人点上一杯酸梅雪球,跟我的母亲畅谈往事,感慨时光。可以说我母亲就是店里的招牌。”

黄俊的少年时光是在店铺的忙碌、酸梅汤的清香、宽粉的辣油中度过的。所以一开始黄俊并没有意识到经营一家小吃店有多辛苦。直到她接手了“二重天”。

拉萨是“我们”两代人的家

2017年,黄俊正式接手父母的店铺,7年过去了,社会在变、市场在变,但她那颗以诚待人的心就如同店面父亲31年前亲手打造的招牌一样,从未有过变化。“我父亲说,‘只有自家娃娃能吃的东西,我才放心给别人家的娃娃吃。’我也深以为然。”

采访对象拉姆卓嘎是这家老店的老友。她告诉记者,在她高中时期的记忆里,“二重天”小吃店是她放学后最向往的地方。每当铃声响起,她便迫不及待地和朋友们一起冲向那个“魔幻”的角落。“点一份辛辣的宽粉、一杯酸梅雪球,跟朋友聊学校里的趣事。我们在这里还认识了其他学校的同学,后来大家也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我们会在周末或假期时约在这里,吃个小吃,悠闲地度过美好的一天。如今,我们虽然已长大成人,但会经常去那里找找高中时期的美好回忆。”今年31岁的拉姆卓嘎是“二重天”小吃店的忠实粉丝。

黄俊告诉记者,今年暑假,她和哥哥的子女也会到店里面“历练”。“31年的时光,有欢笑也有泪水,有辛勤的付出也有满满的收获。我们努力守护着这份事业,让它继续发光发热。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挑战,我们都会紧紧握住这根接力棒,将‘二重天’小吃店的故事继续书写下去,为更多的人带去美味与温暖,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也不辜负所有支持我们的客人。我的父辈在拉萨打拼造就了我们温暖的小家,我们一家在拉萨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