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平 李盛林 周楚竣
晨曦微露,一道霞光映红远方雪山。巡逻官兵正沿着陡峭山路,穿越参天密林向着目标点位行进。不一会儿,一段近70度坡度、如刀削般的峭壁横亘在面前。前方冰川,侧方悬崖。见此情形,下士韦期耀从身后背囊中取出攀登绳、地钉、铁锤,在岩缝中每3米钉下一颗钢钉,一步一步攀至崖顶后抛下绳索,后续官兵利用升降滑轮装置,接续安全通过。
这是不久前西藏军区某边防团组织七连一次巡逻的情形。连长李昊说:“这得益于单位针对巡逻任务实际,创新开展一批实用管用技能课目训练带来的实际成效。”
“上山就是‘英雄坡’,下山就是‘千层梯’。”官兵诙谐的话语中,道出了该边防团巡逻路上的地形多样复杂。随后我们观看了一段巡逻视频,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过冰川、趟冰河、穿乱石、涉沼泽……前些年,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形,他们或是想方设法突进,或被迫另辟路径而行,但这样一来不仅耗时费力且存在较大安全风险。七连对某点位的长周期巡逻,就要通过5条以上河流。“以前,每次官兵都要涉水过河,河水是山顶雪水融化汇流而成,哪怕夏季也寒冷刺骨,而且大家的裤腿大都湿透,只能到宿营点才能烤火烘干,既不安全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一旁的李昊解释。
能不能自主开展一些实用管用的技能训练,以更快捷有效、更安全托底的方式穿越巡逻路上的不同地形?该团发动官兵梳理巡逻路上的地形地貌特点,集思广益研究破解应对之策。很快,悬崖索降、峭壁攀岩、冰川攀登、平行横渡等一批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能训练被列入全营训练计划安排。
“尽管训练大纲上没有这些课目,却是紧密结合实际、顶用管用实用的课目。”教导员李智强告诉我们,考虑到七连指导员何云秋毕业于特种作战学院,在院校扎实训练过这些课目,团里把先行先试的任务赋予了七连。何云秋发挥自身优势,一面向学校电话请教、翻阅相关书籍,一方面购买必要的训练装备器材,带头示范做动作、一招一式抠细节,自主训练很快火热开展起来。
在连队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索降、攀岩的训练现场。连队巧借营区后山一处岩壁组织攀岩训练、一幢三层观察哨楼组织索降训练。“尽管这里的训练条件与巡逻途中遇到地形并不完全一致,但也能满足这些基本技能训练。”
“冰川攀登区分为冰上和冰下。领攀者首先要固定绳索,在冰川立面打下18—22cm的冰锥,然后借助冰镐、冰爪上到顶部,建立总站,利用上升器将后续人员接上来。”下士韦期耀正一边讲解一边示范。
“要练好索降,首先是克服心理紧张,遵循先易后难、先短程后长距的原则。高度从5米再到10米,从坐滑再到侧滑、倒滑;其次,要借助腰部肌肉力量,握绳松紧度的手感要靠反复训练才能找到,没有捷径……”下士邹玉存向官兵讲述了自己第一次参加索降训练时的心情,以此消除其他战士初次接触索降时的紧张感。
不仅仅是索降、攀岩类的训练,该团还结合任务需要,拓宽思路视野,把格斗等其他一些单兵战斗技能纳入进来。上等兵张雷入伍前就在河南某武术学校学过三年的格斗、搏击。单位发挥其特长,鼓励他当教练员上台示范传授。
为确保这些课目的训练落实,单位统筹使用训练时间,采取化零为整、小块集中、穿插组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实现大纲明确规定课目的训练时间不被占用,又确保这些自训课目有充足的时间资源、组训力量、场地设施保证。
这些自主训练取得了怎样的实际成效,对日常巡逻执勤有着怎样的益处?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训练摸索,该团领导掰着手指讲了起来——
节省时间。陡峭悬崖路段多,有上山就有下山,有向上攀岩也有向下滑行,掌握攀岩、索降等技能后,巡逻时间大大缩短。
安全渡河。以往河上所搭的独木桥、护栏等简易设施,极易受大雪、洪水、泥石流的冲击破坏,安全性、稳固性脆弱。掌握索引横渡技能,官兵不再涉水过河,面对水流湍急、河道宽、水温低的河流时,过河的安全性大大增加。
快速救援。掌握了冰川攀登技能,在发生意外掉落冰川裂缝情况时,可借助专用攀登工具从冰缝爬上来。
激发热情。把这些课目穿插到日常训练中,提高了训练积极性,活跃了训练氛围,还锻炼了官兵心理素质、丰富了官兵战斗技能、锤炼了官兵战斗精神。
探索还在持续深化。我们恰逢组织对某点位的例行巡逻。队伍中,3名具备索降、攀登基础技能的战士首次加入其中,他们的背囊里除必要装备外,还多了照摄像器材和测量用具。“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现地地形特征和训练数据分析,既检验自主训练成果,又改进完善训练手段、增强训练实效。”带队巡逻的团领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