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平
1985年的8月,尽管区外已是绿树成荫,但对于青藏高原的格尔木来说还是有些凉,弥漫的风沙不时肆虐着这个“荒漠明珠”。
那时,我在汽车三团二连担任副指导员。刚刚结束为时一个月的夏训,连队就接到紧急通知,前往当时的林芝地区八一镇执行军需物资的运送任务。
因为这是夏训之后的第一次执勤,团首长高度重视,团长张奎景亲自来连队作动员给大家鼓劲。连队官兵们士气高昂,对这次任务充满了信心。
经过简短的准备,由指导员郝忠明带队,副连长杨玉友收尾,战士们驾驶着焕然一新的车辆,犹如威武出征的勇士,驰骋在四千里风雪青藏线。一张张透着“高原红”的青春笑脸,向着茫茫戈壁、向着雄伟的“三江源”、向着巍巍雪峰、向着可可西里欢愉奔腾的牛羊致意。这条青藏运输线平均海拔4000多米,雪山莽原,坡高路险,被人们称之为“天路”。官兵们跨昆仑、穿戈壁、越江河、翻唐古拉山……在复杂的道路环境和冰峰雪岭中,锤炼着顽强的意志。
经过几天的奔波行驶,我们到达拉萨兵站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按照上级要求,我们需要在兵站进行短期休整。一是检修和保养车辆,二是稍作休息恢复体力,因为到目的地八一镇还有近400多公里的路程。修整一天后,战士们顾不及浏览拉萨这座高原历史古城的美丽风光,顾不及看一看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清澈透明的拉萨河水,连队就沿着川藏线朝着林芝地区八一镇进发。
8月的西藏正是多雨的季节,而且是夜晚降雨多,白天降雨少。所以,给连队行进带来了有利条件。尽管路况较差,泥泞遍地,好在这次担任驾驶员的都是连队骨干,他们有着过硬的驾驶技术和优良的军人作风,面对这些困难他们根本无所畏惧。
当连队到达离尼洋河几公里处时已是正午,过了尼洋河再走很近的一段路就是八一镇。正当官兵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从前方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通往八一镇唯一的一座木质大桥——尼洋河大桥,被昨夜的大暴雨给冲毁了。连队被迫停靠在路边,等待大桥修复。在这前不靠站、后没有店的窘迫中,当务之急是解决官兵们的吃饭问题。带队的郝忠明指导员,随即安排我负责在附近寻找能够解决大家吃饭的地方。
我和一班班长徒步数公里,终于找到了一个维护公路的道班。道班里一个工人师傅,把我们领进了食堂管理员办公室。当我们说明来意后,这个高大、威猛、朴实的藏族管理员伸出温暖的大手,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后来我们得知,这个管理员叫康巴,是一个典型的粗犷、豪迈的林芝汉子。他曾在西藏边防团当了3年的骑兵,立过功受过奖,入了党,当过班长,对军队有着特殊的情感。复员后被政府安置在这个道班,当上了食堂管理员。对我们暂时的困难,康巴非常上心,答应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助解决。但是,管理员也微露难色地给我们道出了实情,由于道班工人少(只有不足20人),粮食储量不多,没有大米,只有藏族人民喜欢吃的青稞面、糌粑以及不多的牛肉和干菜,无法满足汉族战士们的饮食习惯。有面吃有汤喝很不错了,我和一班班长真诚地谢过管理员之后,急忙回连队向郝忠明指导员汇报。当大家知道吃的问题已解决,顿时心里乐开了花。道班里工人师傅们齐上阵,食堂里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瞬间像过年一样热闹非凡。其实,这里的道班工人也很辛苦,他们人员虽少,却要维护几十公里的公路。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他们常年体力劳作,风雨无阻,毫无怨言,用一腔热血和壮丽的青春,为川藏线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是我们汽车兵最崇敬的人。
在道班就餐的三天时间里,连队官兵们餐餐都能吃到藏族工人师傅制作的“土巴”饭。这个“土巴”饭用汉语说就是“稀饭”,制作时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类,经过熬制,美味无比,香甜可口。还有酥油茶、糌粑团、干菜汤……每一道菜都给官兵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特别是康巴把自己家里的肉和酥油拿来给官兵们吃,战士们深深地被藏族同胞的热情感染着、感动着、陶醉着……
三天之后的清晨,经过当地政府以及修路工人日日夜夜的努力,在舟桥部队的大力支援下,在尼洋河大桥百米之距的下游,修建了一座便桥,又打通了两边的辅道,暂时保障川藏线通行。离开道班时,官兵们和康巴以及工人师傅们紧紧地抱作一团,恋恋不舍,热泪相涌。那“军民一家亲,藏汉兄弟情”的场景惹人心动不已,就像一道霞光,完美地定格在我的脑海……
来到尼洋河畔,通过便桥,连队又奔驰在川藏线上。我望着尼洋河,心中阵阵波涛翻滚。这条尼洋河,又称“娘曲”,藏语意为“神女的眼泪”,是林芝地区(现林芝市)人民的“母亲河”。她发源于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拉冰川湖,在林芝境内汇入雅鲁藏布江。不远处的八一镇被群山环抱,雨过天晴之后霞光满天,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绮丽的风光犹如世外桃源,若隐若现的雪山,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朦胧的面纱,宛如一颗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高原明珠。我情不自禁地说道:这不就是西藏神奇的江南吗?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人文厚重且融合着军民共建文明累累硕果的八一镇,这个林芝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我和我的连队即将投入到您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