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5年02月19日

一切为了让群众温暖过冬

——中交集团奋力书写抗震救灾责任担当新篇章

“一周内在定日县、拉孜县9个安置点搭建950间板房!”这是中国交建对定日县受灾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

1月7日9时5分,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灾情如声声急令,催促各级救援力量驰援。中交集团火速响应,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八方协力、众志成城,帮助灾区人民安度严冬。

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安全温暖过冬,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交集团作为全面履责的央企典范,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请战,迅即成立日喀则前线指挥部,筹集人员、车辆、救援物资等,奔赴灾区一线。

“我们辗转在318国道上,最高海拔达5200米,局地阵风可达8级左右,扬沙天气道路能见度极低,路况险峻。”中国交建西藏工程建设指挥部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负责人朱军一行在地震当晚带着首批物资抵达定日县嘎热果吉村。

黑夜降临,气温骤降,队员们来不及休整,连夜投入紧急搭建工作,顺利完成了灾区第一批安置点板房的安装、通电、供暖任务。

此时,日喀则前线指挥部高效统筹中交集团所在的西藏、青海等邻近区域的应急物资和救援力量,集结所属单位348名员工,成立15个救灾团队连夜奔赴定日县9个受灾乡镇,分秒必争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

“要抓紧把板房搭起来,让村民都住进去!”中交一公局集团抗震救灾党员先锋队队长兰天明开始安排工作。9日凌晨4点起,中交一公局集团救援物资开始分批次进驻拉孜县安置点。挖掘机、装载机、吊机等重型装备第一时间开展安置点位的场地整平工作,2小时就完成了3个安置点场地整平,两天内500个集装箱全部运输到位,团队成员高效有序地进行组装、通电、供暖和物资分发等工作。

寒风凛冽,扬尘在旷野上打旋,走几步路,人就开始喘粗气,但队员们发挥“两路”精神,克服高反坚守岗位,连战一周,在定日县措果乡嘎热果吉村等9个安置点,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首批950间板房搭建任务。

“灯亮了!”当第一盏灯在定日县嘎热果吉村板房安置点亮起,13岁的森格桑布兴奋地呼喊。明亮而温暖的光芒,照亮了孩子难掩喜悦的脸庞,也照亮了每一个在废墟之上重建起来的温馨小家。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中交集团,让我们这么快就住进了新房。”走进拉孜县曲下镇乃萨村村民贡布的板房,炉火烧得正旺,3岁多的小孩光着脚丫在床上玩耍。让贡布一家人暖心的是,在他们入住板房前,中交集团的援建人员已经提前在房间里为他们生好了炉子,还放置了两箱方便面、两箱纯净水和一个水壶,以保障他们的日常补给。

仅仅用了13天的时间,348名中交建设者日夜兼程,先后两批次援建的1958间板房全部完工交付,让上千名受灾群众陆续搬进“新家”。

期间,他们还帮助群众修路、搬家、接水通电,提供医疗救助,保障群众生活恢复正常;协助开展乡镇道路受损情况排查及灾害评定工作,对拉孜县中小学、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开展安全鉴定工作;联合当地交通部门,仔细排查检测灾区道路及桥梁安全隐患……一车车满载爱心和希望的物资陆续抵达定日县,一个个驰援而来的中交人加入抗震救援一线。

地震的阴霾渐渐消散,村民们整理着家当,打扫着卫生,老人们坐在板房前晒着太阳,看着忙碌的救援队员,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感激的话语。

在搬进“新家”的喜悦中,中交集团救援队自发地为受灾群众烹制丰盛的餐食,香气四溢又热气腾腾的青椒回锅肉、红烧肉、萝卜排骨汤,让受灾群众暖了身,也暖了心。

“这碗酥油茶真香啊……”村民边巴喝下一口热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本报记者 马晓艳 本报通讯员 闫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