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央金
“米袋子”“油罐子”“菜篮子”,样样连着民生幸福、关乎社会稳定。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就是保民生、暖人心、稳大局,意义重大。
粮食收购是实现“好收成”变“好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环节。近年来,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创新实施了“一托底、两激励”政策,健全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青稞最低收购价稳步提升,达到每公斤4元,充分发挥政策托底作用,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基本利益;实施青稞收购价补分离补贴和售粮大户奖励政策,对种粮农民随行就市向政府委托粮食收购企业交售当年当地产国标三等以上青稞,政府给予每公斤0.2元补贴,对年度内累计售粮15吨以上且全区排名前10名的售粮农户给予奖励,农民种粮售粮积极性不断提升。引导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入市收购粮食,掌握青稞调控粮源,确保青稞绝对安全。近年来,年均收购粮食3万余吨,全区种粮农民年均实现售粮收入1.5亿元左右。
粮食来源是调节粮食供求、维护市场稳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在发挥粮食储备“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基础上,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实施了“飞地种粮”,采取“藏粮于源”模式,依托粮食主产区建立政府委托异地粮食生产基地,打造从“基地”到“粮仓”的保供“直通车”,飞地种粮初见成效,在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建立2万吨西藏稻谷种植基地和1.2万吨稻谷储备基地,目前已有1700吨基地新米进藏上市,受到广大群众好评;在河南省南阳市想念食品公司建立2万吨西藏小麦种植基地和1万吨小麦储备。使我区粮食日常供应和应急保障的粮源渠道更加夯实,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坚持“宁可储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储”,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实现“充足储粮”,统筹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未雨绸缪,2023年西藏提前并超额完成国家核定的地方储备粮油规模,目前全区地方粮油储备充足。实现自治区、地(市)、县(区)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全建立全覆盖,储备品种结构、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拉萨市成品粮储备,远超国家规定的市场供应量要求,粮食储备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
西藏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为落实“严格管粮”,制定改革实施措施,深化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地方粮食储备安全管理,出台自治区储备粮管理、轮换管理、承储库点选定等制度办法,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健全,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科学轮换”,充分发挥西藏低温、低氧、低压、干燥等地理气候优势,经过多年对储存青稞的品质监测和科学论证,西藏地方储备青稞储存年限科学延长,粮食储备科学轮换、有序轮换能力进一步提升。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真抓实干干出来的。近年来,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加强了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了自治区、市地、县(区)三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粮食供应网点228家,覆盖7市地、74个县(区),有效提升了应急供应能力。加强与区外产粮省的粮食产销合作,稳固内地粮食进藏渠道,调剂区内粮食品种余缺。
近年来,积极从粮食主产省购进、销售粮食,确保了区内粮油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粮食总量和品种保持动态平衡。建立覆盖七市地和重点品种的粮油监测直报点44个,实行粮油价格周监测、市场动态月监测、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月报告制度,精准掌握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科学研判粮食市场形势和价格走势,适时发布信息,强化风险防控,正确引导社会预期,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实现了粮油稳定供应和市场运行平稳有序,让人民群众更加放心、更加安心、更加顺心。特别是面对2022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组织销售粮油14.54万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米袋子”供应量足价稳,全面完成西藏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粮油应急保供任务,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实际行动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