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5年01月07日

文化立乡 旅游兴乡 手工艺富乡

——昌都市卡若区里土村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万慧

里土,藏语译为“格萨尔王路过的地方”。从昌都出发,沿着澜沧江支流扎曲河逆流而上,驱车行驶100余公里,即可到达里土村,单程两小时左右。

里土村位于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政府所在地。这个只有104户820人的村子,走出了嘎玛嘎赤唐卡画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嘎玛德勒、西藏自治区级金属佛像锻造技艺传承人顿珠罗布、唐卡漆画“第一人”仁青郎加等“名人”。当地群众世代从事唐卡绘画、佛像打造、民族特色首饰类手工艺制作,几乎家家有工匠、户户有传人。

曾经的里土村,一直处在“文化富饶、经济却贫困”的境地。文化的“富饶”仅仅改善了少数人的经济状况,并未能成为助推当地发展的资本,但“经济的贫困”则表现在老百姓生产生活以及心态上的方方面面。

“十年前,从昌都到里土村开车需要六七个小时,村里没有饭馆和小卖部,村民的生活状态相对封闭。”

“以前村里基本上都是土坯房,卫生状况很差,老百姓穿得破旧,日常饮食主要是靠自家养牦牛和种菜自给自足。”

“以前让孩子读书需要村干部到群众家里‘抢’孩子,老百姓几乎都不会说国通语。”

……

2004年,嘎玛乡确立了“文化立乡、旅游兴乡、生态美乡、手工艺富乡”的发展思路,将嘎玛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作为发展基础,拓展嘎玛民族手工艺发展空间。近年来,在卡若区委、区政府,以及嘎玛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里土村的民族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24年7月,卡若区首届嘎玛沟文化旅游产业推介活动在里土村举行,里土村以文化赋能,抢抓机遇,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切实打响“四川有个九寨沟,昌都有个嘎玛沟”的文旅品牌,精湛的手工艺品走出了山沟,群众也走上了致富之路。

秋日午后,踩着干净整洁的硬化路行走在里土村,目之所及皆是崭新漂亮的两层小楼房,人们穿着时髦的衣服,说着流利的国通语和村干部交谈。

位于村主干道嘎玛大道旁的一座小院,是非遗“巴尔玛锤揲法造像技艺”传习基地、西藏巴尔玛造像艺术有限公司的工坊。在这里,大批精细的金属件经过专业人员的裁剪、锤揲、錾刻等工艺流程,敲打塑造出各种生动的艺术作品。

“除了传统造像,现在我们还同中央美术学院、四川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创,结合现代美学和传统工艺,设计出一系列既实用又美观的文创作品。”公司负责人嘎玛次仁朗加说,2024年,公司还开起工坊民宿,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匠人捶打金属,沉浸式体验西藏文化。

“近几年,我们村的村民陆续开了十几家公司,接收西藏各地、青海、西安等地的订单和学徒。”里土村村委会主任西巴江村说。

在村里的昌都市巴中仓唐卡绘画有限公司内,来自青海玉树的扎西顿珠正认真地画着唐卡。“我在这里学习4年多,一直都是包吃包住,我可以独立完成绘画后就开始领工资了,最高的时候一个月能领上万元。”扎西顿珠说。

公司负责人嘎玛斯加告诉记者,2024年,村里打造了9家精品民宿,5月底建成,7月就迎来了第一批游客。“我们家的3间客房经常满房。你看,坐在这大大的落地窗前远眺,远处青山如黛,近处金黄色的青稞地里几匹马儿悠闲地吃着草,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高原乡村画卷。”嘎玛斯加说。

“除了村里的十几家公司,还有不少村民在市区、外地开公司。”嘎玛乡乡长李泽勇告诉记者,里土村的仁青郎加在昌都市区成立了唐卡漆画工作室,带三四十名徒弟;扎西江村在昌都市经开区开了家唐卡绘画公司,公司有一二十人;曲英直美在甘南成立公司,去年收入20多万元……现在,村里的唐卡绘画、佛像打造等民族特色手工艺遍地开花。

“土路变油路,旱厕变水厕,旧貌换新颜,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家家户户的车子越来越多,这几年里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泽勇告诉记者,2023年末,里土村巩固提升村项目圆满竣工,村里的市政道路、入户道路、照明、污水处理、户厕等都有了极大改观,不仅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还极大改善了里土村的交通状况,方便老百姓出行,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道路通畅,越来越多的组团式、自驾游的游客来到里土村,里土村精心打造的卷轴、牌饰、手串、摆件等文创产品也被一批批的游客当场买走,彻底改变了以前纯订单式的销售模式。

“以前村里没有饭馆,现在有5家餐馆,4个超市、2家装修建材店。”“老百姓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了,适龄的孩子,家长会主动送往学校读书。”“去年村里有5个大学生毕业,有在山南工作的,有在区外就业的。”……细数起里土村这些年的变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脸上挂满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