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书记更是发挥着“领头雁”作用。近年来,林芝市巴宜区巴吉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有效调动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确保农牧民群众不离乡不离土,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目标,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好支书:立标杆、带头干,锻造支部“红色引擎”
一个支部能带强一个村,一名干部能带活一个村。巴吉村党支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联系服务群众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
以身作则扛起硬担子,发挥担当表率作用。米玛担任巴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始终把群众所盼所想记在心里,带头学知识、搞实践,对事关群众民生的大情小事一项一项妥善落实,主动融入群众中,和村民拉家常,想方设法为村庄发展“找路子”,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米玛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增强组织凝聚力,发挥管队治队作用。巴吉村集体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由支部书记牵头,全面落实村干部量化管理及亮诺践诺制度;积极选派村干部赴区外学习先进经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办事能力;注重党员分类管理,设置了政策法规宣传、民事纠纷调解、环境卫生监督、文明新风倡导等10余个岗位,坚持做到群众有所呼,党员必有所应。
好支部:促“三变”、强增收,安装产业“倍增器”
巴吉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带领群众一起干、一起闯、一起赚,抢抓市场机遇,积极探索实践“三变”改革。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84万元;巴吉村党支部被自治区评为“高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基层党组织”。
“村民”变“股民”,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为解决辖区建筑行业商户分散、管理混乱问题,巴吉村兴办了雪域宏鑫建材市场,并通过土地入股合作模式,将市场交由企业开发,实现农民变股东,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50万元;引进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租地年收入101万元;以村级企业股份制形式建立宏鑫商砼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群众入股200万元,通过生产销售砂石、混凝土预制板等,每年可为村民带来红利70万元……
“资源”变“资产”,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在政府出资对大柏树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后,巴吉村“两委”借助景区地理优势建立旅游商圈,兴办了拥有80个摊位的土特产一条街,村民参与率90%以上,户均年增收4万余元。同时,为实现土地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将分散在村民手中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原有地块的承包界、地块界、渠沟界,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并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方式,打造了凸显西藏“江南”田园风光主题的综合性度假村——依舍庄园,预计每年为集体经济创收220万元。
“资产”变“资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针对发展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村党支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将部分政府补偿、分红资金、群众贷款等注入村集体资本,打破区域限制,在巴宜区城区购买27亩土地,并筹资2.7亿元建设了巴吉时代广场;以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土地等资源资产,由党支部领办创办了林芝雪域长发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形式,融资建成巴吉仓储物流园,构建起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每年实现固定分红278万元。
好产业:增收入、激动能,立好治理“稳定器”
巴吉村秉持依靠群众谋发展、谋取发展为群众的初心使命,用活集体经济、赋能基层治理、反哺群众受益,使党群关系更加紧密、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乡村更加文明。
强化引育,增强基层治理“正气”。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全村划分为1个综合网格、5个专属网格,配备了11名网格民警、网格员,聘用5名党员为村级协管员,强化村庄治安群防群治;认真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制度,让村民说事、议事、主事;建立农牧民新风貌积分超市,打造“村风村训”文化墙;将平安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树立“标准杆”,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党群合力,汇聚基层治理“底气”。为不断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里帮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建成藏式围墙、射箭场、休闲广场、景观水沟等,并对全村道路、排水排污系统进行改造升级;针对村庄周边私搭乱建现象屡禁不止问题,采取能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成功拆除违章建筑80余处,主动退还承租人租金300万元,释放土地340亩。
优化服务,增添基层治理“人气”。为改变以往村集体“无钱办事”“服务欠缺”的窘迫局面,形成收益共享、反哺民生、干群融洽的长效机制,村集体出资建设了面积3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每年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金2500元,并为返乡大学生创业设置了10万元的补助启动资金。同时,为退役军人设置了每月400元的生活补助金,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公益事业发展、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的积极性,基层治理的“人气”更加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