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志武 彭琦 王香香 德吉央宗
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1954年12月25日,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
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的物资和各类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雪域高原,西藏诞生了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交通机构,组建了汽车运输队和修理厂,有了第一座工厂、第一座电站、第一所学校、第一家现代医院……
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两路”开启了西藏通向现代文明的大门,被西藏各族人民誉为“彩虹”和“金桥”。
在不断改善的民生里,在高质量发展的脉动里,在愈加密切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两路”精神历久弥新。
从自驾到摩旅,从自行车到徒步,今天,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藏,人们总会在一些地方驻足,或放上一个苹果,或献上一朵路边的格桑花。峡谷中、高山下,致敬的鸣笛声如呜咽,如呼唤,久久回荡。“两路”精神的光芒,就这样穿透历史,照耀到每个人的心上。
综合新华社12月23日报道《“两路”精神的
时代回响》
历久弥新的“两路”精神
今日拉萨河畔,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矗立在高原艳阳下,面前是川流不息的人来车往。
70年前,两条“天路”翻越崇山峻岭,形成巨大的“V”字,汇聚在拉萨,创造了人类筑路史上壮怀激越的传奇。
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大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十多条湍急的河流,2412公里的川藏公路北线在海拔300米到5100多米之间跌陡转换。
横贯连绵的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穿越茫茫戈壁、羌塘草原,1900多公里的青藏公路全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两路”修筑里程之长、海拔之高、工程之艰巨,为世界公路史所罕见。
川藏公路,3000多位英烈用血肉筑成路基,平均每一公里就有超过一位筑路者牺牲。还有无数人因伤致残、积劳成疾……
“川藏第一险”雀儿山。1951年的冬天,战士张福林在工地上检查炮眼及装药情况时,一块巨石忽然落下砸中了他的右腿和腰。深知自己伤势严重,他告诉卫生员不要为他浪费药物,叮嘱战友为他再交一次党费。这位揣着5包菜籽出征的年轻人,还没来得及在高原撒下希望的种子,便将25岁的青春留在了雀儿山下。
今天,从张福林牺牲的地方延伸出的公路已通向甘孜州最北端石渠县的扎溪卡草原深处。70多年前,草原上的父老乡亲为支援公路建设贡献了6000头牦牛。
如今,牦牛养殖仍是当地群众赖以为生的产业,这个常住人口仅10万人的县2023年牧业产值超6.1亿元。
脱贫路与“两路”一样,凝聚着无数干部群众的奋斗。它也与“两路”一样,写满忠诚和牺牲。
今天的扎溪卡草原上,人们念念不忘一个人。2020年7月,彝族汉子八足乌合跟随甘孜州色达县工作组奔赴石渠县开展脱贫攻坚交叉普查验收和监督工作。连续多日,他深入深山牧场,日夜鏖战,当年8月2日,因过度劳累、高寒缺氧引起颅内出血,生命定格在35岁。
有奋斗的地方就有牺牲,“两路”通车70年来,各行各业奋斗者前赴后继,许多人将生命留在雪域高原。他们与那些为筑路而牺牲的先烈一样,化为“天路”上盛开的格桑花。
70多年前,修筑“两路”的军民靠着简陋的工具,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踏上征程。
今天,新一代的筑路人也在体会如此的艰辛。
隆冬时节,被誉为“康巴第一关”的甘孜州康定市折多山脚下,设计全长8500米的折多山隧道正在施工。隧道位于高烈度地震区域,目前正面临又软又脆且富水的“碳质千枚岩”的考验,不能爆破,也不能使用盾构机,只能用挖掘机一点点掘进。自2018年开工建设以来,施工方已处理了几十次大变形和渗水。“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不良地质博物馆!”蜀道集团项目经理侯小红感叹。
“海拔5000米,气温零下30摄氏度,开水沸点70摄氏度,我们的士气100摄氏度!”——张福林的战友杜琳如此回忆平均每公里路牺牲7位战士的雀儿山。
今天,筑路军民的拼搏精神也鼓舞着后来人。
一代代人的奋斗和坚守,让“天路”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两路”精神,正是在各族儿女为共同梦想奋斗的过程中诞生,并且不断弘扬传承。
繁荣发展的幸福之路
70年前,川藏、青藏公路成功通车,西藏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终于拥有了现代公路。70年过去,“两路”至今都是西藏的经济命脉。
通过“两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在不断汇聚……
入冬以来,在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上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咱里村,糖心苹果迎来采摘季。
因水电站建设而形成的移民村咱里村,是泸定县人口最多的村。
大渡河大桥畔的咱里村,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海拔在2200米—2500米,全年平均温度在10℃—20℃,白天温度高、日照足,全年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较大,十分适合种植糖心苹果。
找到方向就干!经过种植户几年的摸索,2018年开始,苹果大面积上市。
也是2018年底,“川藏第一桥”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以下简称“兴康特大桥”)建成通车。二郎山再高,大渡河再阔,桥下咱里村高品质糖心苹果的销售却一路畅通无阻。
兴康特大桥稳稳地横跨大渡河两岸,改善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交通出行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糖心苹果早已成为咱里村的支柱产业。“虽然现在糖心苹果还在采摘中,具体数量还不清楚,但今年肯定是大丰收,比去年产量还高,收购价大概是每斤6元多。”咱里村党总支书记杜永昌说。
糖心苹果果香四溢、甘甜多汁,像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照亮了咱里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银光闪烁不停,湖波荡漾千里的纳木错,是拉北旅游大环线中极具特色的一大亮点。
湖边特色游玩项目“牵牛拉马”,吸引游客拉着牦牛、马匹拍照留影,为当地牧民拓宽了增收渠道。2020年起,出入景区用上了60多台纯电动新能源大巴。2023年12月,纳木错景区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然资源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有力提升了纳木错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转化为当地牧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吸金”能力。
当雄县是拉萨市唯一的纯牧业县,也是西藏牧业大县,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给这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8年,当雄县郭庆村成立牦牛育肥专业合作社,牧民以牦牛入股,科学管理,统一饲养,分季出栏,在增加村集体收入、保护草场的同时,还增加了牧户的收入,打响了当雄牦牛品牌。
16年过去,牦牛肉早已销售到拉萨市,甚至更远,牦牛从“吃饱”变成了“吃好”,实现了草畜平衡、牧民增收。
“两路”上的故事说不完。这一路走来,在这片高天厚土上发生的变化也许不易察觉,但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高原儿女前进的步伐愈加坚定。
充满温情的同心乐章
在川藏、青藏公路沿线,一直发生和流传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而“两路”沿线之所以故事不断,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实践,是时代发展给出的答案。
地处川藏公路沿线、滇藏214国道线上的纳西民族乡,植被郁郁葱葱,房屋错落有致,古盐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树上挂满各种香气沁人的水果。
纳西民族乡不仅环境优美,物产丰富,还是多民族聚居区。在这里,纳西族、藏族、汉族和白族等10个民族聚居在一起,仅联姻家庭就有276户。
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中学教师张伟的家庭就是一个实例。2006年认识妻子白玛旺姆后,他们组建了家庭,在生活中彼此尊重、相互扶持。
张伟告诉记者,民族团结说小一点可以是个人家庭的事,说大一些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对社会的引导。“我家是藏汉结合家庭,有机会了解到更多不同的文化,这让我更加注重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理解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和稳定的基石,只有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形成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才能创造出富裕和谐的美好生活。
越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乡亲们的精气神越振奋人心,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暖心事便更加感人至深。
海拔6839米的唐古拉山,号称“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距离唐古拉山口不远处的109养护保通点却像一座地标,成为过往司乘人员的“补给基地”。
走进109养护保通点,院子中央屹立着“天下第一道班”的纪念碑,见证着青藏公路上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
109养护保通点大门两侧分别是服务区和救助站,在救助站里可以看到床铺、氧气瓶、抗高反药品等。这里还提供免费的开水、酥油茶等。
今年7月,来自郑州的一名摩托车骑手在道班附近发生意外,正在巡检的养路工人费了很大劲才把他救上来。骑手吸氧和休息后,平安驶离“天下第一道班”,并送来感谢信。
在“天下第一道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至今还在延续,一代代养路工人不分你我,甘当路石,守护着来往于这条路上的人们。
如今,大道通衢,金桥飞架,以川藏、青藏公路为起点,四通八达的道路编织成一张交通网,让雪域高原和祖国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乐章。
生态守护的双线诗篇
路,是山河的连接线、经济的大动脉。在祖国的西南与西北,川藏公路与青藏公路如同两条生命线,穿越崇山峻岭、丛林荒滩。
被誉为“天然绿肺”的阿热湿地。这里不仅是众多珍稀鸟兽的家园,更是黑颈鹤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每年春季,在拉萨河谷结束越冬生活的黑颈鹤会选择在此停留、觅食,为接下来的长途迁徙积蓄力量。
当雄县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员尼玛顿珠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阿热湿地每年只有30多只黑颈鹤飞来,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黑颈鹤的数量逐年增多,现在每年大约有2000只黑颈鹤在此停留。
沿着“两路”采访,是见证生命力量的行程。令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可可西里保护区。
这里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沿青藏线路途分布着五座重要的保护站——不冻泉、索南达杰、沱沱河、五道梁与库南,时刻守护着这里的生灵。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可可西里的生态保护工作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驱车前往保护站的路上,时不时就能看见在这片土地上奔跑的生灵。它们在草原上自由奔跑,而这种肆意与自由曾经却是一种奢侈。
如今,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种群已经从之前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余只,这则数据体现的不仅是“高原精灵”顽强坚韧的生命力,更是无数可可西里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的努力与付出。
当我们在青藏公路上见证着生态守护的奇迹时,另一条生命之路——川藏公路沿线也在悄然上演着生命灵动的故事。
在被誉为“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的稻城亚丁,当地向导告诉我们,为了保护这片净土,稻城亚丁景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环境监测、进行生态修复等。同时,他们还与当地村民合作,发展生态旅游,让村民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不论是苍茫的青藏公路还是温润的川藏公路,“两路”不只是交通要道,更是生态保护的绘本,记录沿线旖旎风光、山林景致,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从林芝市的雪山林海到鲁朗小镇的绿色家园,再到色季拉山的云雾缭绕……川藏公路沿线的每一站旅程都绘就生命灵动的多彩图景。从纳木错的碧波荡漾到阿热湿地的黑颈鹤翩翩起舞,再到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奔跑跳跃……青藏公路沿线演奏着生命守护的华丽乐章。而当这双线交织,则共同谱写出了生态守护与自然和谐的动人诗篇。
从羊肠小道到宽阔大道,从坎坷砂石路到平坦沥青路,从人背马驮和骆驼运输到各种车辆往来飞驰,川藏、青藏公路艰难而又辉煌的修筑、养护历程,不仅是“两路”交通运输发展的缩影,更是一幅辐射带动沿线地区发展变迁的生动画卷。
七十载风雨历程,七十载峥嵘岁月,“两路”延伸向前,精神永续流传,见证我们感悟创业历程,唱响时代颂歌;凝聚精神动力,矢志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