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12月03日

沉浸在西藏山水中

林芝桃红(中国画)杨革非 作

唐大山

前不久,西藏自治区群艺馆举办了《行走在雪域的圣洁中》——杨革非中国山水画西藏专题展。杨革非,何许人也,我以前一无所知。

走进展厅,里面站着一位先生。他五官端正,戴着单帽,身上衣服如同小区居民的日常便装。我们相视一笑。我顺口说句“扎西德勒”,随后与妻欣赏起山水画作品。

这些画,我们觉得大气、震撼、素雅,尽显西藏地域特色。展出作品75幅,寓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绝大部分画作取景地,我去过,有些地方不止一次。看着气势磅礴又不失柔情的画面,想着曾游其中的感受,我的脑海跳出毛泽东主席的那句词:江山如此多娇。

在《林芝桃红》画作前,妻停住脚步。她自言自语又像对我说,这是我们去过的地方,画家真是下了一番功夫,多么逼真而入心。这是青稞地,桃树遍布田埂;这是山坡,桃花散落其上。这是桃红满人间的地方,林芝人民多幸福呵。在这桃粉田青的地方,中景是起伏的山峦,放眼望去,山上的苍松依稀可辨,皑皑白雪积于峰峦。林芝的春天无可比拟,因为它是立体的美,在这幅画中更显层次感,田野、桃花、苍松、积雪、远山、白云、蓝天……

我摆手提示她,悄声说,不要在这里冒充内行,那边有人。此时那位先生或许听到了这句话,微笑着挪步过来。他说,林芝这个地方,他去过多次。他要把人们向往的林芝、游客看到的林芝、当地人熟知的林芝,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幅画是以现实主义表达方式创作的,属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这幅画的素材来自林芝展现给我们的实景元素。绘画艺术是在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这位女士说得好。你们看,大家熟悉的林芝自然元素,在这幅画里都能找到,而且桃花是主角,有田野做底色、苍松积雪相映衬,还有犹如白色哈达的那些云,林芝桃红让人印象深刻。我笑言,老哥的这番话,就像这幅画是你画的一样。他说,正因为我们去过这些地方,观的是景,绘的是画,表的是心,所以如同再次身临其境,沉浸在大自然中。

来到《南迦巴瓦》画作前。我为这种由四幅条幅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南迦巴瓦惊叹不已。那位先生非常了解眼前条屏的创作。他说,画心480×242cm,是今年新作。我赶紧瞅创作时间,确实标着“2024年”。他说,非常幸运,在十人九不遇的南迦巴瓦峰,他看到真容。阳光打过来,那种美难以用语言描述,但可以通过画笔描绘。

我审视着这幅巨作,整幅画没有特意渲染,却有种朦胧的张力把人心攫住。这种力含有自然和合之美和雪域野性之劲,兼有人文之情和艺术之韵。

妻猛然醒悟,对着这位伴我们在山水画中行走的先生说,您是作者吧。他微笑着点了点头。我当即惊呼,杨老师,我以为你是和我们一样的观展者。杨老师淡然一笑说,你们不知道我是绘画者,我听到了你们对这些画的感受,可以看出你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西藏的真情。

我以为他在西藏工作过,或者长期在藏。他说他1954年出生在重庆,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业画家,对西藏充满敬意和向往,只是以前没有机会前来。退休后,他做了充分准备,于2019年自驾进藏。从2020年开始,他有针对性地往来穿梭于东至红拉山西至班公湖、南至珠穆朗玛峰北至羌塘草原之间,以真感情、用灵魂去审视雪域的雄浑与绝美,用画笔勾勒新西藏的大山大水,用色彩渲染西藏大自然与人文精神的相映。

我有些困惑,问,杨老师,你说《南迦巴瓦》这幅画,从今年春天画到夏天,耗费几个月时间,在高寒缺氧的西藏,你是如何做到的?杨老师说,这些画是用脚走出来的,用眼看出来的,用手画出来的,更是用心感受到的,是透过山水见人文、见精神。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既难又易,难的是克服内心的浮躁和琐事的纷扰;易的是去除杂念后,全身心投入其中。

杨老师面带微笑而又神情专注地望着一幅幅画作。那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沉浸在西藏的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