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子彦
农村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塔定乡卡如村牧区共有4户20名群众。长期以来,这里因山高路远、乱石遍布,群众出山全靠步行、运送物资只能人背畜驮,往返需8到10个小时,十分不便。
啥时候修条能通车的路?成为卡如村牧区群众“心结”。可由于人力、财力等问题,修路一事搁置下来。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经充分讨论,塔定乡党委决定:按照“党建引领+政府牵头+群众自发”模式,不畏困难、敢于担当,坚决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为此,塔定乡政府协调解决3.6万元机械费用,动用装载机、挖掘机、拖拉机等铺整路面。
卡如村吹响“集结号”,广泛发动党员群众投工投劳,义务参加道路建设。
众人拾柴火焰高,仅12天,便完成了这条7公里长的牧区道路修建。
“听说要修路,大家都很支持,先后有100多名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参加建设。”卡如村党支部书记多拉说,“看着崎岖的便道,变成平坦的可通车入户道路,再也不用每年都组织党员志愿背送物资了,道路安全性也大大提高,大家的心也终于舒坦了。”
多拉感慨:“通过这次修路,大家记住了一句话,有困难找党组织,准行!”
塔定乡修建卡如村牧区道路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塔定乡坚持以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分别完成普村麦青牧区、普村麦琼牧区道路修建修缮工作,实现了辖区“道路入户”全覆盖。同时,群众也在“民事民说、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机制中,增强其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