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珊 刘枫
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军民同心,鱼水情深,是万家幸福安宁的守护。
“军车免费”字样,在各大型停车场特别醒目;
“军人、军烈属优先”标识,在车站、医院、银行等处清晰可见;
“现役军人、退役军人、残疾军人,凭证优惠”等拥军标牌,被争相挂在饭店、茶馆、服装店门口;
走在察隅的大街小巷,“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军民融合谋发展,双拥共建谱新篇”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拥军优属各项活动如火如荼……
今年以来,在驻察部队、援藏工作组以及察隅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军地双方积极发挥各自优势,互帮互助、互促互进,切实推动军民融合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
赓续血脉——
红色基因代代传
察隅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座处处洋溢着军民鱼水情的“双拥模范城”。几十年来,在绵延数百公里的边境线上,驻守这里的边防官兵与当地群众一起,守护神圣国土,共建美好家园,携手谱写着新时代军爱民、民拥军的精彩华章。
晨曦中,察隅县上察隅镇布宗村的七旬老兵达杰携子孙在家门前庄重地升起五星红旗。
20世纪70年代,年轻的达杰踏上了军旅生涯,成为西藏昌都军分区某边防连的一名解放军战士。1978年退役后,他选择把家安在连队驻扎的布宗村,并主动申请加入驻地民兵排以退役军人的身份继续坚守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五十年如一日,跟随部队执行巡边任务。他的两个儿子也在他的影响下加入了民兵。
达杰,一家两代接力守边,累计参与巡逻200余次。西藏昌都军分区某边防连与达杰家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定期为老人送医送药,关心着老人一家的生活状况,在雪域边关为守护者守护着。
优化服务——
尊军崇军氛围浓
一直以来,察隅县用心用情服务,当好暖心“娘家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全县军地基础设施短板,认真调研分析、合力解决困难。今年以来,计划投资1123.99万元解决驻地部队在用水、用电、卫生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目前,已投资500余万元,解决困难问题13条。预计总投资2500万元,将新建军民融合基建项目1个。
坚持以供需为导向,按照“军地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思路,建立军地帮扶机制,携手部队开展“订单式”军地共建消费帮扶购销活动,参展商户120余家、展销产品110余种、参与消费9000余官兵、销售额达234万余元。
坚持以服务为导向,积极与辖区企业对接,成功与14家企业签订“拥军优抚合作协议”,涵盖食宿、生活用品、技能考证等领域,为现(退)役军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坚持以社会合力为导向,发挥援藏优势,推动政企联动,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与当地企业对接,为驻察部队送去价值15万元的慰问物资;深圳市、苏州市、阳泉市3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政企联动,援助3个驻察基层连队,建设城连共建项目3个,总投资820万元。
驻守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驻地部队邀请地方共享部队革命文化资源,邀请党政部门参观团史馆3次,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兵团精神、锤炼政治品格,开展“国防进基层”“国防进校园”等活动2次,受教育人次达300余人。同时,面向驻地群众开展送医、送药活动3场、惠及群众1300余人、发放药品总价值4万余元。解放军某医院与县卫健委签订“军民共建合作协议”,上察隅镇阿扎村成立军地共建卫生室1家,充分服务群众健康。
完善制度——
初心如磐共奋斗
今年以来,察隅县紧盯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目标,调整充实双拥领导小组、拥军支前协调机构,健全完善双拥工作制度,通过召开双拥工作部署推进会,明确创建任务及职责分工,举全县之力全面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按照“第十二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基础量化任务分解表”,从组织领导、宣传教育、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九个方面落实创建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巩固已有成果,将本轮创建工作显性化,为迎检做好充分准备。
在传统佳节和建军节等重要节点,县四大领导班子分赴驻察部队开展慰问活动,送去慰问物资。成立行政区划外退役军人服务站1个。
察隅县驻地部队军医邓建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邓建伟心系察隅人民安危,致力救死扶伤,在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同时,还探索“划片定人、热线联络”边境群众医疗救助响应机制,主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民族团结和边防政策。老兵达杰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两位模范人物的事迹被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以“树榜样”的形式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先进典型的浓厚氛围。
察隅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白晓冬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健全‘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拥军工作运行机制,努力营造‘军地协调、齐抓共管’的双拥氛围。聚焦军人军属,突出边境一线,因地制宜、改革创新落实拥军举措,强化军人军属需求统合,畅通社会资源聚合、能力融合的通道,确保各项力量合力投入拥军优属中,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谱写察隅军民鱼水情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