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11月19日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在西藏各地探访历史文化传承

图为科迦村藏戏团表演科迦藏戏。 本报记者 达珍 洛桑旦增 摄

图为航拍帮佳孔社区。本报记者杨子彦 扎西顿珠摄

图为普兰服饰。 本报记者 达珍 洛桑旦增 摄

图为嘉黎镇全景。 本报记者 赵书彬 摄

边陲明珠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达珍 洛桑旦增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普兰县宛如一颗边陲明珠。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边贸文化和特色产业,它们在岁月长河中历经淘洗,依然熠熠生辉。今天,大家一起走进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一同聆听岁月之歌。

近日,记者一行沿着219国道从阿里地区奔赴普兰县。一路上,冈仁波齐雪山银装素裹,傲视苍穹;玛旁雍错澄澈如镜,拉昂错深邃静谧。他们遥相对望,如同守护普兰的古老卫士,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

从普兰县政府所在地向南行驶10余公里,便到了有着千年历史的科迦村。古老的科迦藏戏在科迦村传唱。承载着普兰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剧情,以及极具特色的科迦藏戏,是村民闲暇时光重要的文娱活动。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父辈表演藏戏没有报酬,可大家的表演热情高涨,像过节、农闲等欢乐时刻,全村半数人都踊跃参与。”然而,时代变迁,传承面临困境,科迦村藏戏团管理者达瓦洛珠感慨,“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传承我们的藏戏,但更现实的问题是单纯靠藏戏表演收入,不足以支撑大家的生活。”

但今时不同往日,各级政府对这一古老艺术高度重视,自2021年至2023年期间,科迦村藏戏团获得自治区戏曲公益性演出(濒危剧种免费开放或低票价演出)补贴共计90万元,古老的科迦藏戏重焕生机。

不仅是科迦藏戏,普兰还有众多非遗,如普兰服饰这一“穿在身上的非遗”,以及普兰果尔孜、“雅尔松吧”敬酒歌、“柴鲁”席歌和孔雀舞等。

如今,普兰县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斐然。截至目前,普兰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处和传承人1名、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3处和传承人2名、地市级非遗项目9处和传承人9名,以及县级非遗项目10处和30名传承人。

边贸,是普兰县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另一大特色。回首过去,上千年前,阿里北部牧区群众带着本地盐来普兰与印度、尼泊尔商人交换粮食,踏出了“盐羊古道”;500年前,印度、尼泊尔边民在普兰宗贤柏林寺下方洞穴聚居经商,形成唐嘎市场的雏形。

当时,这里设施简陋,交易规模有限。但自1995年起至今,普兰唐嘎边贸市场历经三次大规模改造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2018年动工建设的普兰唐嘎国际边贸市场,总投资2.8亿元,用地约6.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8万平方米,共计商铺316间,分别为外贸区224间、内贸区105间,另外公寓楼172间。截至目前,外贸商户139户,内贸区92户。

尼泊尔商人米玛达玛就是见证者。2022年7月,他入驻唐嘎市场,在12平方米的小店卖尼泊尔木碗。生意好的时候,年收入近30万元。

回忆往昔,2002年,13岁的米玛达玛跟随父母来到普兰县。“印象里,那时搬运货物全靠骡马,整个唐嘎市场都是土木结构的店铺,条件十分简陋,自己跟着父母一起做小生意,收入微薄。”米玛达玛告诉记者,“现在,建起了钢筋水泥的大商场,水泥路平坦整洁,条件大幅改善,由衷感谢中国政府出台的各项有利于我们的优惠政策。”

孔雀河以南,这座现代化市场,见证着普兰边贸在时代发展中融入国家和自治区战略、融入“一带一路”的辉煌成就,也承载着边民的美好希望。

远眺西德村,一座现代化白色厂房矗立在田野中,格外醒目。那是西德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曾经,西德村虽有“嘎玛古多”这种优质高产的白青稞品种,但产业发展有限,导致白青稞没有销路。

2018年,在陕西省援藏工作队的援助下,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行动,对产业升级优化,利用援藏资金665.22万元,新建了糌粑加工厂房和糌粑饼干加工线。2019年,该厂整合西德村清油、糌粑加工合作社,成立了西德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打造出了规模可观的现代化加工厂。

“每年公司都会以每亩170斤,一斤2.5元的价格对村民的白青稞进行统一收购,今年,在以往的收购价格上提高了0.3元。”西德村村委会主任旦增顿珠告诉记者。

村民美久拉姆家的13亩青稞地就在公司大门前方。“我们家的青稞地面积算是村里比较大的,公司成立之前,每到收割时节就要为找不到销路而发愁,现在,一到时间便会有专人来收购白青稞,今年,家里又添了一笔不少的收入。”美久拉姆笑脸盈盈。

此外,在村委会的统一安排下,像美久拉姆一样的西德村村民,每个月都可以在公司轮流上班,除了上班的固定工资以外,年底还能享受到公司的分红。

“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收入也挺不错,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公司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和生活!”接受记者采访时,美久拉姆开心地说。

采访结束后,记者看到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在公司糌粑加工厂和饼干生产线上忙前忙后。大家用踏实肯干蹚出致富新路子,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缩影。

普兰县,这座古城,以非遗保护传承为笔,以乡村振兴为墨,依托农业资源和民俗特色,绘就了一幅朝气蓬勃的发展画卷,正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大步迈进。

日喀则帮佳孔社区:

老街古韵延续城市记忆 本报记者 杨子彦 扎西顿珠

走进帮佳孔社区,藏式传统民居错落有致,依山势东西展开。在这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交融共生、和合共美,酿酒、木工、藏香制作等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焕发新生。

帮佳孔社区位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城西街道老城内,是连接扎什伦布寺、桑珠孜宗堡的重要居住区,也是日喀则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中的帮佳孔社区藏市场,是桑珠孜区历史上最早的商业中心和贸易集散地。

整个藏市场规模不大,两侧布满了小摊位。在这些小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藏式配饰、各类小商品,展现着独具魅力的西藏文化。

“这里的商品很有特色,适合买回去当礼物送人!”来自湖南的张先生逛完藏市场,收获满满。

“这里曾是日喀则最热闹的市场。”57岁的白珍在此经营藏饰品生意已30年有余。提起这条老街,她言语中满是自豪和深深的感情:“到了这个年龄,女儿曾劝我别再做生意,但我就是割舍不下。每天过来摆摆摊、找同伴喝喝茶,顺便赚点外快,我很开心!”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的魂与脉。近年来,日喀则市科学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关系,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精心呵护好日喀则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切实让保护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

2021年,根据《日喀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日喀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桑珠孜区政府发出通知,进一步明确帮佳孔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强调“帮佳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核心区外民房建筑总体高度要控制在7米以内”“风貌色彩要与原有房屋基础色调相统一”“要严格按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执行房屋建设审批”等内容,确保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内民房建设与改造实效。

2023年,桑珠孜区住建局坚持古城保护与新城建设并重,投资3000万元,对帮佳孔社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主要包括街区巷道雨污分离、巷道硬化、外立面改造、照明工程等内容,解决社区巷道老化的问题。

“经过一系列工程,巷道变得干净了,行人不怕黑了,空气清新了,极大地便利了辖区群众,大家都说这个项目好啊!”桑珠孜区城西街道帮佳孔社区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介绍,近年来,帮佳孔社区更加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传承,每周定时组织党员、志愿者对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进行巡逻。尤其是雨季,社区会专门组织人员,重点关注老旧民房的保护和修缮,确保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的民房不受损,保持原样。

此外,今年起,日喀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联合帮佳孔社区工作人员、辖区警务站、城管部门、群众代表,持续开展机动车乱停乱放专项整治工作,解决社区周边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帮佳孔社区联合辖区内酒店,设置了机动车停车场和免费的电动车停放点,方便居民停车。

经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帮佳孔社区形成了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迹、展示历史记忆的保护传承思路,有序开展特色街区保护与提升,确保帮佳孔社区留住历史文化韵味。

历史文化街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帮佳孔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对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利用,实施桑珠孜区帮佳孔社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等项目,力求在保留历史原真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的基础上,赋予老城区新的生命力和文化色彩,让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和谐交融。

那曲嘉黎镇:

历史和文化交织绽放新魅力

本报记者 赵书彬

业拉山、奔达拉山、鲁贡拉山、冷拉山等诸多大山之间,沟谷里条条河流汇合处,一处宽阔的草坝上,就是那曲市古镇嘉黎所在。

远远望去,桑青曲和德曲两条大河分别从西面和北面奔流而来,汇为乌苏弄曲向东流去。蜿蜒的河流、高峻的大山,晨牧出走的牦牛,还有袅袅炊烟,紧凑的民居,仿佛构成了一幅画卷,别有一番古驿新韵。

嘉黎镇,是高原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历代官兵进藏官道以及十八军进藏路线上的重要驿站,也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进程中史料最翔实、遗存最丰富、文化最厚重的地区之一。

沿着英雄路走在嘉黎古镇之中,两侧的民居由石板一块块搭建,古朴而深沉。玻璃窗户明亮亮的,那后面一定是一团团炉火正旺。走向深处,关帝庙遗址、烈士陵园、古道陈列馆选址地一一呈现。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镇,正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吸引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目光。

“我们将通过展览展示项目的实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挖掘整理、展示、陈列嘉黎县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料和‘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讲好嘉黎故事、那曲故事,助推嘉黎县、那曲市文旅产业繁荣发展。”聊起嘉黎古镇的发展,嘉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谈小燕说道。

为系统挖掘、梳理、展示嘉黎县的古道历史和红色文化丰厚“家底”,深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嘉黎县确定以“嘉黎古道历史和红色文化”为主题,在嘉黎镇打造一个专题陈列馆。

起于古道之兴,兴于交通之变。近年来,国道349川藏中线通过嘉黎,西藏自治区擘划的旅游新布局再次凸显嘉黎中心节点地位,东接西联,南通北达,作为重要的旅游节点和目的地,嘉黎将重燃古驿历史记忆和古道的新辉煌。

“老嘉黎故事确实多,清朝时曾在此驻军,本地话中板凳、窗户等还是用汉语来说。要听嘉黎的故事可以讲三天。”嘉黎镇拉日村党支部书记西绕培杰笑着说,脸上满是老嘉黎人的自豪。嘉黎人习惯称嘉黎镇为“老嘉黎”,他们相信,通过不断挖掘和保护,这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为嘉黎镇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了解,从嘉黎鸽群乡发现的两处岩画遗存揭示嘉黎古道开辟之初的历史,到清代川藏官道正驿设立发挥民族交融金桥的重要作用,到民国时期茶马贸易往来带来的商业繁荣,再到十八军进藏赋予嘉黎古道时代新生,在各个历史阶段,嘉黎都是连接高原与中原的重要交通廊道和高地,并形成了多条固定的官道、商道、旅道等。

雪山千里茶半香,马嘶风起古道长。在官驿体系兼商业运输的川藏道上,作为川藏官道的战略要地和商贸交通枢纽,嘉黎留下了许多历史见证:藏于拉日寺的“浩气凌霄”匾额,阿扎镇楚拉山脚的果赖驿站遗址、阿扎寺收藏的“府张捐修”残碑……这些历史文物,无一不在见证嘉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曾经的商贸繁荣。

微缩的西藏、藏北的“江南”、“最西藏”的景观荟萃地、高原寻春新地标……嘉黎的魅力,来自藏北草原、高山峡谷等不同地貌单元交织拼合的山川之美,来自拉萨河、易贡藏布江河源头冰雪融水的补给滋养,来自四地八县聚合的多彩文化。

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交流”——这种与生俱来的动力,冲破了起伏的山峦,汇聚而来条条大路,让嘉黎古道浑然天成。

车行古道,离开老嘉黎,那一个个历史故事,一项项文化遗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嘉黎,还有怎样的历史传奇正在发现,还有怎样的时代故事正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