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丹增平措
曲松县邱多江乡玛如村海拔4608米,属于纯牧业行政村。
过去的玛如村是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面临着“三无”(无合作社、无销售渠道、无龙头项目)困境,当地村民只能依靠传统牧业,畜牧业产品也仅能自给自足,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化。
近年来,玛如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积极争取国家投入资金1500万元,发展特色产业。自2022年实施绵羊短期育肥基地项目以来,玛如村逐步形成村集体引领、产业基地示范,群众入股、合作社经营的养殖工作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产业稳固、群众增收的致富之路。
党建引领:
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双提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玛如村“两委”班子着眼推进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大力实施绵羊短期育肥基地项目,为拓宽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进行积极探索。
玛如村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把建设育肥基地作为牧业改革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然而,当地群众起初缺乏改革信心,对育肥基地占用草场、劳力投入和效益回报等方面提出了质疑。为打消群众顾虑,玛如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解释项目规划和前景,组织村民代表前往其他县区育肥基地参观学习,以翔实的项目规划和实地的参观考察,逐步增强村民参与牧业改革的信心决心。
“通过参观,真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看到了我们村的差距,更感受到了村‘两委’班子带领我们发家致富的决心,大家对加入绵羊短期育肥项目不仅没了顾虑,反而变得更迫切了!”回想项目起步时的情景,村民索朗顿旦感慨道。
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玛如村以“众筹”方式鼓励村民通过现金、草场等形式进行入股,全村50户按照每户5000元现金入股,共筹集股资26万元,现金入股社员根据股金的20%占比进行年底分红。同时,实行草场使用权有偿流转,全村235名群众每人流转124.2亩草场实现入股,村集体每年以1亩地草场给予补贴3.62元,为项目实现互利共赢奠定了基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基地采购当地群众绵羊进行统一养殖,实现分散养殖向集约养殖转型,2024年以来,基地新生仔畜存活率达93%,销售绵羊1181只(同比增长490%),销售收入达93.3万元。同时,切实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招募3名群众专职负责长期放牧,每年实现务工收入19.44万元。招聘临时务工和接羔育幼人数近900人次,实现群众家门口增收17万余元。
优化模式:
实现品牌和销售“两促进”
玛如村秉持“生态环保、精简方便”理念,创建“艾·邱多江”品牌,推出高寒养殖、质嫩味美、营养丰富的绵羊肉、牦牛肉、奶渣、酥油、肚包肉等高寒特色牧业农畜产品,推出“艾·邱多江”精美礼盒装、生态环保袋、民族特色盒产品包装,让乡村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玛如村完善标准体系,突出“艾·邱多江”品牌引领,实施绵羊产业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将农产品从普通产品转变为具有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的特色商品,打造牧人生活体验馆,让游客走进“黑帐篷”,亲身体验挤牛奶、打酥油、炼奶渣、打牛角、跳锅庄、品尝牧区特色美食等活动,累计吸引游客300余人,截至目前,实现群众增收约10万元。同时,依托雅砻文化旅游节、邱多江乡牧人文化节等平台载体,开展特色农畜产品展销活动,截至目前,实现销售收入6万余元。
随着品牌效应的不断巩固提升,为方便和满足区内外求购者的需求,玛如村线上推出微信小程序“艾·邱多江”商城,通过线上接单线下配送模式,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2022年至今,累计线上销售牦牛80余头、绵羊700余只、酥油奶渣450余斤,带动群众增收192万余元。
抱团发展:
村村联合实现多赢效应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玛如村在持续做好绵羊短期育肥工作的同时,坚持示范引领、乘势而上,结合邱多江乡产业发展规划统一部署,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努力实现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邱多江乡探索“跨村联建”党建模式的积极倡导下,按照“党支部+公司”管理模式,全乡整合包括玛如村在内的各村集体经济资金30余万元,2022年以来,新建洗浴、洗衣店两家门店;当地整合邱多江乡以及堆随乡各村2024年强基惠民资金111.32万元实施桶装水项目,结合市场固定需求净利润预计每年收益50万元,为各村群众持续收益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