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10月21日

同心奔赴 闯出一片新天地

—王亚君旺姆夫妇的创业故事

          本报记者 卓玛七林 实习生 卓玛拥措

天微微亮,拉萨市曲水县聂当乡的菜地上已经有了菜农低头忙碌的身影,拔除杂草、浇水、施肥,一如往常。

“以前,我们菜地里种的都是青稞、土豆之类的农作物,每年的收成刚好能满足基本生活。自从王亚君夫妇来了以后,教会了我们蔬菜种植技术,我们的菜地上出现了很多新的菜种,辣椒、小白菜、黄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菜篮子’,而且还拓宽了我们的增收渠道,我们对这汉族女婿是越发地满意。”村民卓嘎说道。

卓嘎口中的汉族女婿指的是王亚君,四川人。源于生计,2003年,王亚君跟着朋友来到西藏山南琼结县当木工,修建水渠。工地上,王亚君认识了同样在“打小工”的旺姆。“旺姆是西藏本地人,工地,是我们第一次相识的地方,当时我负责为水渠安装木板,旺姆则是干些零活,工地条件恶劣,打工间隙,旺姆还要忙活家里的事,但是她从没有过一丝抱怨,反而更加卖力,这个藏族女孩深深地吸引了我”。王亚君笑着回忆道。

不久后,两人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以前我从没想过要娶一个藏族的媳妇,一是怕语言不通,二来是因为习俗也不一样。”但王亚君很快打消了这个疑虑。“虽然汉藏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旺姆一家待我很好,平时的日常交流都会尽量讲普通话,过年过节的也会考虑我这个外地人。入赘到旺姆家,我很幸福,现在,我也算一半的西藏人了”。王亚君笑着说。

为了生活,王亚君夫妇四处奔波。“只要哪里有工程,哪里招工,我们就往哪里跑,远在千里的青海我俩也去过,我不忍心看着她跟我一起劳累。”王亚君话还没说完,身旁的旺姆便插话道,“我不跟着你,你一个人能应付得过来吗?咱俩在一起还能有个照应。”虽是责备的话,但关心之情溢于言表。

经朋友介绍,2016年,王亚君夫妇放弃了在工地讨生活的日子,转而到拉萨林周县白定村学习蔬菜种植技术,虽然刚开始并不熟练,但凭借着勤奋和毅力,两口子很快就掌握了各种种植技巧,学成两年后,两人在曲水县聂当乡承包了一块菜地,开始自己经营。“种菜不仅收益好,工作也比在工地要轻松很多。”王亚君说。

在接触种植业的这几年,王亚君夫妇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和勤劳的双手,两口子从区外引进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种子,结合西藏的地理环境,终于找到了适宜在西藏生长的蔬菜,菜地经营得越来越好,每年的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家里也配备了机动车,两口子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进藏以来,王亚君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对此他一直心怀感激,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也把这份善意延续了下来。聂当乡还有很多村民过着到处找小工的生活,每当看到他们疲惫的身影,王亚君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种植经验丰富的他,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耐心给村民讲授种植技巧,不同蔬菜要注意的种植温度、播种时间、育苗管理、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村民如何操作,那份认真和细致让村民感动不已。

“大家这几年的艰辛我都看在眼里,能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大家,让大家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我也很开心,况且,聂当乡的村民对我们这些外来菜农也很友好。”王亚君说道。

今年是王亚君夫妇承包菜地、种植蔬菜的第6年,菜园里,各种蔬菜竞相生长。在种植蔬菜的基础上,王亚君夫妇还学习了水果种植技术,两个蔬菜大棚一个已经被水果给“抢”走了,圣女果、西瓜……硕果累累。王亚君骄傲地说,“这都是我和旺姆这几年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