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赖欧 本报记者 谢筱纯 王珊
排龙,位于林芝市巴宜区东部,与波密县、墨脱县交界,下辖9个行政村,是巴宜区唯一一个以门巴族为主的民族乡,现已整体搬迁至更章,更名为更章门巴民族乡。
这里,人杰地灵,居住着全国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门巴族,他们守护着绿水青山良好生态,勤劳奋进、共同致富,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迈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艰苦岁月
历经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撤区建乡、民族自治等,1988年5月,排龙门巴民族乡组建成立。
当时的排龙门巴民族乡有大江2条,江河支流20多条,交通极为不便。从乡政府到排龙村徒步约半小时,到唐通村2小时,到白玛店村或欧旁村6小时,到玉米村1天,到扎曲村1天半,到门仲村2天。去往最远的阿孜店村要经过13座吊桥、3个溜索、翻7座大山,耗时2天半,路途蜿蜒崎岖云雾缭绕,羊肠小道紧邻悬崖。把路修好,一直是原来排龙门巴民族乡全体干部的一致目标、共同追求的美好夙愿。
1998年,排龙乡各村群众修建了一条宽1.5米的骡马道,方便了群众物资搬运。但好景不长,2000年4月9日,位于林芝地区(现在的林芝市)波密县境内的易贡藏布江扎木弄沟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堵塞易贡藏布河谷,形成堰塞湖。63天后,湖水溃决暴泄,致使排龙乡农田草场、道路桥梁等80%以上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恶劣的条件时刻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时的林芝地委、行署果断做出决策——
搬!搬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地方去!
至此,排龙门巴民族乡开启了搬迁之路,全乡整体搬迁至当时的八一镇辖区更章村附近,并更名为更章门巴民族乡。
三次搬迁
2011年,国家“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规划建设,多布湖水电站选址更章,经历了一次搬迁后的三个门巴族聚居村面临再次搬迁。
2015年,三个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开始了新一轮的搬迁,其中扎曲村在多布湖南岸扎了根,白玛店村搬到了乡政府所在地安了家,门仲村搬迁至现在的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临时安置点。
再次搬迁的扎曲村依山傍水,在广东援藏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发展集农家餐饮、户外烧烤、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林卡旅游,累计为群众增收28万元。
位于乡政府驻地的白玛店村,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建成占地240平方米,配套老年人休闲娱乐室、特色餐厅、健身锻炼等功能的农村“穗”民幸福院。
2018年,在临时安置点铁皮房中坚持了三年的门仲村群众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为了增强门仲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党委、政府对门仲村进行整体规划,依托地形地势,结合门巴文化,修建了36栋特色门巴风格新楼房。
2022年,巴宜区投入50万元打造了门仲村村史馆,用图文、实物、视频的方式,记录下了门仲村非同寻常的三次搬迁历程和门巴族的风俗文化。
2024年,为进一步挖掘门巴民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巴宜区“红旗颂”红色教育系列联展馆内涵,巴宜区投资300余万元在门仲村建设了巴宜区“幸福颂”红色主题教育研学馆。
从高山峡谷到城区周边、从木头板房到精装洋楼、从贫穷落后到幸福小康,门仲村为排龙门巴民族乡整体搬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现在,途经碧波荡漾的多布湖时,可以看到群山环抱、绿水映衬的扎曲村犹如珍珠一般镶嵌在秀丽风景之中,可以看到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门仲村门巴风格楼宇和家家户户花团锦簇的景象。
百业俱兴
鸡爪谷、火塘、竹编、狩猎、农耕等等在排龙地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与物,是门巴人民忘不掉的乡愁、抹不掉的记忆、舍不去的情怀。
从2019年开始,经历搬迁重建后的更章门巴民族乡门仲村,以挖掘门巴民族文化和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为发展战略要点,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将门仲村打造成为具有门巴民族文化的特色旅游村,乡村旅游成为门仲村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品牌。
来到门仲村的游客能够入户体验门巴民族风俗,和门巴老百姓围坐在一起品尝酥油茶、甜茶、手抓饭等特色饮食。
村内设置旅游摊位,村民在家门口售卖采摘的石斛、桑黄、野生菌类、药材、农副产品及门巴民族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等。
村集体也通过与旅游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每年增收7万元,旅游公司与本村20户村民开展合作,深度探索入户旅游,每年每户分红3万元。
2019年,门仲村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门巴族的民族文化与群众增收相融相促,门仲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展望未来,巴宜区门巴族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满怀信心和期待,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秉持和谐发展理念,继续守护家乡的和谐稳定,推动家乡的繁荣进步,保护家乡的青山绿水,传承家乡的文化历史。
过往的苦难到当下的幸福,巴宜区门巴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响了新时代的“萨玛酒歌”,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也必将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