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珊 谢筱纯
扎拉村位于察隅县竹瓦根镇西南方向,曾经扎拉村的治理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难”。扎拉村分布狭长、服务面积大,从东到西5个自然组,横跨十几公里,服务群众近800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群众在不同时间、从不同地方搬迁至扎拉村,组与组之间除语言不相通外,群众的性格、生活习惯也是差别不小。
近年来,扎拉村党支部立足村域庞大、小组较多、居住分散等实际,着眼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坚持党建引领促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发展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实施“1”带“5”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推进“三治融合”,实现“三共”治理格局,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11月,扎拉村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坚持党建引领——
健全组织架构
扎拉村党支部探索实施“1”带“5”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构建党支部领导下的“五级”网格链条。即党支部引领下的“两委”统筹、联组协同、党员结对、群团联治、民主管理,坚持做到各项工作由党支部统筹安排、各类人员由支部组织协调、各项任务由支部统一分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向支部汇报,统筹村干部、党员、“双联户”户长等人员,整合群团组织、应急处突队、民兵队、志愿服务队等队伍,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职党员以及全体群众的监督。
扎拉村党支部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由党支部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协调组织人员,将责任分工到人、落实到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牵头抓总,副职干部分别包保1个自然组,负责辖区工作和人员管理,工作情况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汇报。各“双联户”户长和党小组组长协作推进组内具体工作,协调党员及群团力量开展工作,工作情况向包保副职干部汇报。用好用活“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雪亮工程”“掌上政务”等智慧平台,发挥妇联、民(辅)警、村医、志愿服务队等群团组织力量,将矛盾排查、风险隐患化解等放到平时、放到日常,持续提升群团队伍应急处突的本领能力。
聚焦规范有序——
形成闭环机制
扎拉村党支部根据本村实际,制定“1”带“5”治理模式的处置流程图,从“需求、服务、治理”三个方面,为繁杂的村中事务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通过规范有序的处置流程、反复的模拟推演,逐步建立一点发起、多点响应、即时联动的一体化执行机制。两年前,扎拉村进村主路因时间久远、地面破损严重、道路狭窄,导致群众出行不便,村“两委”多方协调筹措,确定修路方案,想要改善道路条件,让地却成了大问题。放在过去,完成初步情况的摸底,都需花十天半个月,具体工作还不知多久能落地。现在,通过“1”带“5”基层治理模式的运用,村干部带头让地,副职到包片自然组协调相关工作,“双联户”户长带着党员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党员到结对群众家中逐户阐明利弊、制定方案,群团组织(妇联)也针对性地分头开展工作,对确实有用地困难的群众专门制定土地置换的措施,修路方案不到一个星期就已确定,并顺利通过“四议两公开”的形式经过全体党员、群众的决定落地。
通过“1”带“5”模式,工作任务分工到各级链条,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让群众明白,村庄治理不是一两个干部的事,而是关系到家家户户和村庄发展的“自己的事”。
强化配套保障——
激发内生动力
扎拉村党支部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激发党员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内在驱动力,进一步保障“1”带“5”治理模式落实落地。完备制度保障,针对村干部落实《察隅县关于加强村(社区)干部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联户长每季度根据制度规范实施考核,各个环节具体推动执行的人员都有相应管理制度。通过将“五级”链条和现有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制度相挂钩,为“1”带“5”治理模式提供了稳固制度保障。丰富精神激励,通过扎拉村“党建会客厅”专栏板块和荣誉墙“群众荣誉册”,对身边榜样人物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比学赶超、向上向好的浓厚氛围,激发党员群众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合理的物质奖励,以《村规民约》与积分奖惩机制为杠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家风家训建设,将党员群众对村庄治理贡献和日常表现进行积分登记,以积分兑换生活所需的各类物品。2023年,扎拉村积分最高的群众可兑换价值600余元的物资,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了。
短短几年时间,扎拉村面貌焕然一新,蝶变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如今,随着“1”带“5”基层治理模式深度运用,扎拉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明显提高,社会环境更加稳定,民生福祉更有保障,乡风文明更加深入人心。产业发展也更有“钱”景。群众自发集资筹办了2个产业,每年现金分红超过40万元,带动就业增收超过200万元。农牧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更加凸显,守土固边热情更加高涨。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未来,扎拉村将持续发挥“1”带“5”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作用,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