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9月28日

天上的兵站

西藏日报青海日报青藏线联合报道组

像一条巨龙,翻山越岭,跨过雪山越过江河,把雪域高原与祖国紧紧连在一起;似一条哈达,洁白无瑕,载满历史带着荣光。

被誉为“天路”的青藏公路,平铺在辽阔的雪域高原,几十年如一日,沿线部队默默传承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我们青藏线联合报道组沿着青藏公路穿行雪域高原,高耸的雪山、荒凉的戈壁、令人窒息的高原反应……这一切对于驻扎在沿线的官兵来说都是考验,他们的背后,是艰苦、孤独、奉献,甚至是牺牲。

8月初的一天清晨,在青藏兵站部某大队官兵嘹亮的军歌声中,联合报道组从沱沱河出发,向着位于西南方向140公里之外的青藏兵站部某兵站驶进。

青藏要塞 温暖家园

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青藏兵站部某兵站的几十名官兵长年驻扎在附近,守着几乎四季不变的荒芜。

经开心岭,过雁石坪,当远处连绵不绝的雪峰似奔腾的白马越来越近,兵站营房随之出现在眼前。

跟在看不到尽头的货运大车队伍后面,联合报道组没能在约定的时间抵达,兵站站长李洪明带着文书左世鹏,在兵站官兵活动室等了好一会儿。

高原缺氧,加上工作繁忙,李洪明双眼布满血丝,消瘦粗糙的脸庞写满了疲惫,但与大家交谈起来依然藏不住风风火火的个性。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与想象中相比,兵站营房建筑规模要宏大不少,只是置身于苍茫的山野间,耳旁只有山谷里风的呼啸。眼睛里,到处都是荒芜干涸的大地和簇簇衰草,不禁令人感到无边的孤寂。直到走进兵站活动室,那方别有洞天的“小世界”,才给人带来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

活动室的墙面上挂着大电视,中央位置摆着沙发茶几,周围是小型人造瀑布、台球桌以及一些健身器材。满屋的陈设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几盆盛开的倒挂金钟。

指着花盆,李洪明介绍,除了军装,这几盆花是兵站仅有的绿色,常年开花。每一批官兵离开时,都会嘱咐后来人要照顾好它们。因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养活它们已经算是奇迹了。

刚来兵站不到一年的云南籍小战士左世鹏,稚嫩的面庞已经有了一丝丝“高原红”,8月的天气里,手背竟还留有冻伤后的红肿。他说,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这些绿植长得枝繁叶茂,它们不仅仅是一盆盆花草,也是一起驻守的“战友”。

青藏公路沿线的兵站既是艰苦的要塞,又是温暖的家园。

平凡岗位 志在巅峰

为入藏出藏部队提供食宿保障是兵站的首要职责。赶巧的是,临近中午,西藏军区某旅汽车运输分队训练路过这里,浩浩荡荡的军车一字排开,整齐停放在停车场上。数百名官兵喊着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兵站。洪亮的声音,回荡在高原,铿锵又振奋。

顾不上我们的采访,兵站所有人投入了一场“战斗”。

和许多战士一样,左世鹏入伍前梦想着成为一名特种兵……然而入伍后,他干过文书、通讯员,也当过炊事兵。

和每一批初来的新兵一样,左世鹏疑惑过、懊恼过,甚至后悔过……

直到有一次,和过往训练的汽车团新兵聊天时,听到对方把沿线的兵站比作温暖的“家”——“到兵站就是到家了。无论多晚,这里始终有一盏灯为我们照亮。”

左世鹏心里的憋屈终于释然了。

同样是兵,有扛枪的,就会有抡勺的,不管是哪种兵,只要好好干,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

对于左世鹏的深刻感悟,兵站站长李洪明赞赏地连连点头。作为一名军龄25年的老兵,李洪明上过军校,当过排长、指导员、连长、教导队长、驻训参谋,受过伤,也立过功,是一名“身经百战”的战士。

如今来到兵站,与战士们一起保障过往部队的食宿,李洪明依然充满干劲儿,“不管在哪里,什么岗位,都要好好干。”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兵站,至今累计接待汽车部队和过往人员达300余万餐次,出色完成了重大军事行动后勤保障任务,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心向雪域 奉献高原

翻开兵站的历史,从1964年扎下第一顶帐篷开始,历届官兵发扬“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顽强意志,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总后十大杰出青年、一等功臣韩生峰,二等功臣王考军、刘会峰、牛少鹏、余金涛等模范。

今天,在优秀传统和顽强精神的洗礼下,兵站每一名官兵心中都埋下了驻守雪域、献身高原的崇高信念,无论多苦多难,从他们来到这里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为心中伟大的信念牺牲一切的准备。

2023年,李洪明与爱人领结婚证,却由于工作原因,婚礼都来不及举办,就匆匆赶回了部队。今年4月,他在体检中查出双肺水肿、尿酸超标等多项症状,但眼下兵站的硬件设施没有完善好,对于已到“兵龄大限”的他来说,这是最要紧的事情。“明年我的军龄就满25年了,我得抓紧时间。”

随着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往来青藏公路的货运大车和自驾游客逐年多了起来,兵站敞开大门,并在营区门口立起“有困难,找兵站”的牌子,为过往游客提供热水、吸氧、停车等服务,在这高天厚土上书写“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今年8月1日下午,兵站当天的接待任务刚结束,一辆疾驰的越野车拐到营区门口。车刚停稳,一名妇女匆匆下车,神色慌张地向官兵求助,她的孩子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当男孩被官兵扶下车时,他四肢绵软无力,脸色苍白,嘴唇黑紫,情况非常紧急。李洪明和官兵急忙扶着男孩来到活动室,让他吸氧气,给他药吃。经过一番紧急救助,男孩脸色慢慢红润起来,呼吸变得顺畅,焦急又无奈的母亲此时才长舒了一口气,不停地说着感激的话。

(记者 公保安加 马振东 张多钧 吴占云 张晓明 黄志武 彭婧 德吉央宗 薛莹 索朗多拉)

记者手记

“三月风吹石头跑,六月飞雪漫天舞。”对人类来说这是离天最近、氧气最少的地方,然而,这里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尤其在4月至10月,住在兵站西侧后山的藏马熊(学名:西藏棕熊)在夜晚屡屡造访,兵站官兵对此司空见惯,但也不得不与它们斗智斗勇。讲起“熊出没”的事情,李洪明哭笑不得,“它们很聪明,懂得叠罗汉翻院墙、沿着营区外墙找入口、吃香蕉剥皮、喝油会开桶盖。”站在唐古拉,视野里的一切无不令人震撼:荒凉的大地、伟岸的雪山、奔腾的江河,还有默默守护着青藏公路的“天上的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