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9月25日

塔玛村的进阶之路

西藏日报四川日报川藏线联合报道组

图为拉萨市城关区塔玛村新貌。本报记者 张思雨 摄

        矗立在拉萨河旁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是318国道川藏线和109国道青藏线延伸后的交汇点。日前,川藏线联合报道组来到距离纪念碑不远处的拉萨市城关区塔玛街道塔玛村。

巴黎奥运会的热度,也传递到了这里。一大早,不少村民聚集在村委大院,旱地龙舟、拔河、藏棋等比拼进行得热火朝天。

比比赛更让人激动的,是眼前的生活景象。当地人告诉记者,如今的塔玛村,集体经济资产7亿元,家家户户有房有车,孩子上学有奖励,老人养老有福利,村民年底有分红。

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子?村民们的生活过得咋样?记者决定走进村子看一看。

大胆破题—

留存部分补偿款,发展集体经济

“两路”通车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塔玛村所在地还是一片荒野林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拉萨河畔的红旗公社诞生,藏语“塔玛”即红旗的意思。

1985年改革潮起,“红旗公社”5个生产队各成一村,塔玛便是其中之一。

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塔玛村的村民守着土地过日子。“那时,村集体经济1万元钱都拿不出来。”原塔玛村党委书记格桑卓嘎回忆说。

进入21世纪,原红旗公社的5个自然村又合并入塔玛村。2005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搭上“绿巨人”,发展“跑”起来了。

从这一年开始,随着西藏大学搬迁,拉萨城市大规模向东延伸,征地、拆迁,塔玛村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田地、山林、荒坡,征地补偿分等级,如何平衡村民补偿收入?农民没了土地,以何为生?

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答题。没有范例,没有经验,塔玛村“两委”大胆创新——不管实际补偿款多少,村集体以最高等级每平方米240元给予村民征地补偿。同时,按照一定比例留存补偿款,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步子迈得大,村民异议也不少。”格桑卓嘎回忆,为了给村民答疑解惑,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村民大会前前后后开了3个月。

征地3000多亩,带着1.2亿元的集体原始资金,塔玛村建起了安置房、商品房、农贸市场、写字楼、综合体等,固定资产超5亿元。

大规模建设启动,不少村民买了机械和车辆,随后塔玛成立运输合作社,以巴桑次仁为车队长的几十个村民开起了货运车、装载车、挖掘机,“家门口,大家有钱一起挣。”

2017年至2019年,建设高峰期,合作社有90辆车。“每辆货车每年能挣30多万元。挖掘机就不止了,可达60万元。”巴桑次仁说。

到2019年,塔玛村已将当初留存的补偿款全部返还给村民。

再度探索—

抱着金山找银山,优化资源配置

在塔玛村的示范下,拉萨市“东延西扩南跨”涉及的地方,也开始集中力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塔玛村“两委”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靠固定资产出租,一直坐享其成不牢靠怎么办?2018年,通过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塔玛村发现,可能面临收不到租金的风险!

抱着金山,还要找银山!如何将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新问题。

2021年,巴桑顿珠接任村委会主任,村“两委”开启新一轮探索。首先,塔玛村将集体固定资产量化,按照原始股、贡献股、成员股分类,将资产划作411股,分发给原来的失地村民家庭;其次,将村集体的50多间商铺,分到原失地村民户头,村民可自行出租或者经营;最后,村集体成立2家运营管理公司,将部分固定资产用于自营酒店、茶楼,还招录了10余名本村大学生,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并为村委会培养后备人才。

26岁的丹增强巴从国网西藏阿里供电公司辞职,回到村里的公司工作,负责招商。不久,塔玛村的商场即将开业,在商贸公司工作过2年的索朗拉姆有运营经验,正好派上用途。目前,她在村里的公司从事财务工作,每月工资不少于6000元。

如今,塔玛村的固定资产从村集体所有转为村民所有,村集体负责代运营,所有营收在年底扣除约30%的公积公益金用于公司经营成本开支,其余全部用作村民分红和福利。“去年除去项目建设投资,500多名村民人均分红1.4万元。”巴桑顿珠说。不仅如此,村里还承担了村民养老保险费用,每年会给60岁以上老人发放2000元至3000元的补贴。

随着商场开业,塔玛村的营收还将继续增加,巴桑顿珠信心十足:“今年年底的分红将达到人均2万元。”

对于未来,巴桑顿珠已有盘算:村“两委”将全力运营好公司,把未租、待租、不好租的固定资产全部盘活,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争取将分红再翻一番。

(记者 兰珍 薛萍 马国英 根秋多吉  彭琦 王香香 张思雨 琅珍)


记者手记

“躺平”不可能实现“进阶”

周辉

说起塔玛村,周边一些集体经济不发达的村庄群众是羡慕的,认为“他们躺在了金山上”。不可否认,如今的塔玛村村民幸福感非常强——住着别墅、开着汽车、拿着分红。但他们并没有“躺平”,而是在不断奔跑,通过发展产业来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带来了村庄兴旺、村民富裕的景象。

塔玛村的“进阶”,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春风,包括交通发展的带动助力,也离不开村“两委”眼光前瞻、敢想敢干的闯劲。拿到征地补偿款后,村“两委”没有抱着暴发户的心态,让村民坐享其成,而是拿出一部分作为“创业资金”,建起了安置房、商品房、农贸市场、写字楼、综合体等,通过产业振兴,把资金变为资产,带动塔玛村全面振兴,持续长久地惠及村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实现产业振兴,才能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才能不断鼓起农牧民群众的腰包。塔玛村的实践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