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大战略部署。
“本次机构改革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全社上下要把深化机构改革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西藏日报社机构改革动员部署大会上的讲话拨动着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心弦。
西藏传媒集团是我区第一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西藏日报社党委下决心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改革。
受疫情影响,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整体预期偏弱。西藏传媒集团也出现了连续三年亏损,账面资金少、遗留问题多等问题。
2023年4月起,西藏日报社党委对上一届西藏传媒集团领导班子开展为期半年的全面审计,旨在摸清家底、查找问题、排查风险、对症下药,清理历史遗留问题,确保西藏传媒集团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对西藏传媒集团原有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调整,从中宣部‘组团式’援藏干部中挑选一名干部,与在西藏日报社选拔的两名干部共同组成新一届西藏传媒集团领导班子。”新班子到位后,在社党委的支持下,迅速优化管理层级,推动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打破原有干部选拔格局,充分调动集团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新的管理团队上任伊始,就定下目标:2023年达到收支平衡,实现扭亏为盈。围绕这一目标,广泛开展调查分析,查找经营亏损原因,提出实施方案。
“我们不断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合并重组子公司,整合调整各板块、部门职能;对全体员工进行重新定岗定薪,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全面推进‘立改废’工作,清理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轮招才引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西藏传媒集团总经理梁国瑞说。
改革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发展平台,激发了采编、经营队伍的工作干劲,初步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树立起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考核导向,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形成。
在西藏传媒集团本轮改革中,其中一个亮点是成立战略规划部。作为项目管理、流转、监管的中枢,战略规划部对所有经营性项目进行精准管理、全程追踪,制定项目管理“作战图”,列出所有项目的目标任务、具体指标、实施进度,定期督促项目推进,协调全集团资源,确保项目高质量实施。
2023年,西藏传媒集团顺利实现扭亏为盈,成功扭转了此前连续亏损的不利局面。
从数据上看,集团经营业务转型发展的势头已然形成:2023年,项目营业额达到1552.52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0.3%,其中,当年新增项目营业额达到899.78万元,占项目收入总额的57.96%;今年1至7月,集团已落地项目收入达1339.96万元,全年项目收入预计将超过2308.07万元。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西藏传媒集团经营业务的持续转型。今年以来,集团开始布局会展会务、数字文旅、文创产品领域业务;加速推进成立尼泊尔公司,开展国际文化传播工作;与区外先进技术公司合作,商讨成立合资公司……
《日光之城》作为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电影中心”)全面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成立公司走向市场后运营的第一部作品,目前正在筹划公映工作。
“这是一部反映新时代西藏人民生活的重点电视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影视作品中的一次体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在电视剧《日光之城》开机仪式上说。该剧由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联合摄制,讲述了以索朗为代表的6位年轻人在西藏这片热土上寻找自我、追逐梦想的故事。
2023年3月,电影中心研究成立西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影视公司”)。同年6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作为处置人,授权电影中心监管影视公司,10月,完成影视公司的工商注册,并与西藏金品源文化有限公司签订2024年区文产专资项目协议书。
影视公司的成立,实现了西藏自治区级文化市场主体从无到有的发展。
唯有深化改革,才能持续释放国有企业活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影视公司有序运行,制定完善了规章制度20余条,确保了公司的正常运行;完成了《怦然肝动——保护肝脏 健康生活》等三部科教片拍摄,孵化《极地搜救》《格桑花儿开》等具有西藏元素特色、符合时代发展的商业类型电影;开展藏语公益电影放映活动230场,受益群众5900余人次;开展主创见面会、粉丝见面会等电影文化交流活动,联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与山对谈·珠峰影像百年论坛”。
“目前,影视公司基础薄弱、层次低、规模小,初级特征明显。”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程晨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西藏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高举改革旗帜,聚焦“四梁八柱”、锐意攻坚克难,努力出精品、出效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