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的京东快递到了,请过来取。”下午3点半,住在拉萨市达孜区的次仁央宗接到快递员久西夺基的电话。
家里上半年新添了一个奶娃娃,这两天奶粉快要见底,次仁央宗一点不着急。早上7点,她起床后在网上下了单,因为是本地仓产品,当日下午她就收到了奶粉。
西藏地处偏远,曾被网友称为“不包邮地区”,如今随着立体交通体系的建立和物流体系的完善,这一情况正在转变,一些地方已经实现了“当日达”“次日达”,快递进村入户也成为寻常。
日前,采访组走进物流园区、农业基地,探究便捷物流如何改变高原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京东物流西藏公共仓储运营中心,一辆辆快递货车排列整齐,有的正在装货,有的正在卸货。“争分夺秒”,是这里给人最直观的感受。
2020年12月,该运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本地仓物品在拉萨市区范围内实现“当日达”,山南、那曲、林芝、日喀则等市区范围内实现“次日达”。
“10年前,货物从成都经青藏公路运到拉萨需要将近一周时间,现在只需要3天。”京东物流供应链事业部西藏负责人牟少林道出了物流提速的原因,“一方面川藏、青藏公路的路况越来越好了,另一方面道路养护的设备和材料更加先进,遇到塌方等情况也能快速地恢复畅通。”
让物流“跑”得更快的,除了畅通的道路,还有智能设备的应用。
在分拣中心,记者见到100多台“地狼”搬运机器人和自动化分拣机协作配合,依靠遍布地上的一个个二维码规划和引导路径,再通过自带的传感器,保证“搬运能手”来回穿梭的同时互不干扰,不间断地将一件件物品精准地分拣到相应区域。
牟少林介绍,2021年,该运营中心投入使用智能物流设备,短时间内可处理成千上万件包裹,而且能24小时不间断运行,让货物的拣选变得更快而且更加精准。
益西杰的家乡在那曲市聂荣县一个偏远的牧区,儿时大人们骑马、骑摩托走很远的路去采购物资的记忆,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当第一天走进这个运营中心实习时,他便喜欢上了这里高效的工作节奏。
“第一次把机器人搬运货物的视频给父母看时,他们很是惊讶。”益西杰告诉记者,“我的父亲已经学会了一键下单,家里的电视、冰箱,还有他们的衣服、日用品基本上都是在网上购买的。村里不少人都喜欢这种购物方式,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方便快捷。”
截至2023年底,京东物流在西藏搭建了一个自治区级、7个市地级仓配中心,以及14个县区级终端配送站点,以9条干线、支线运输为线,构建起覆盖全区大部分地区的物流网络。2023年,仅京东物流拉萨智能仓在全区的出货量就同比增长约20%。
买得方便,卖得同样方便。
在达孜区金麦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里,当地群众正忙着采摘成熟的圣女果,他们的脸上透露着丰收的喜悦。负责人次仁曲珍和村里的几位大学生就在一旁直播卖货。
“这些圣女果是从自家大棚里刚刚采摘下来的,大家看,水灵灵的。今天下单,拉萨、山南、日喀则市区的朋友明天就能收到。”次仁曲珍的讲解绘声绘色。
这位生于达孜,闯荡过那曲、林芝,当过打工妹、干过个体户的女子,2015年回到家乡开始在土地里“掘金”。
一番精心筹备后,2016年3月,达孜区金麦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次仁曲珍担任公司董事长。为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同年12月,她又成立了达孜区麦之穗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就这样,唐嘎乡穷达村多了98栋温室,次仁曲珍带着86户300多名乡亲种菜卖菜。
乡亲们用的是农家肥、种的是“生态菜”,但是收入不如预期。“虽然离拉萨近,采购商上门收购,不愁卖不出去。但是我们精心种出来的菜,混在其他同类蔬菜里,显示不出特色,卖不上好价格。”次仁曲珍说。
“80后”的次仁曲珍见过外面的世界,头脑灵活。网上购物的经历,让她眼前一亮,于是开始尝试直播带货。
“直播的时候消费者可以看见生产场景,体验感很好。我们的果蔬品质好、回头客多,直播的时候他们的点赞和评语能被其他消费者看到,引流效果非常好。”次仁曲珍告诉记者,
(下转第二版)(紧接第一版) “以前,我们的圣女果卖给收购商才四五元一斤,现在差不多10元一斤。今年六七月份仅圣女果就卖了2000多单,每单约3斤。”
知道我们的采访主题与交通有关后,次仁曲珍说,西藏的路越来越好,路通了,人心振奋,日子更有奔头。网络也是道路,拉近了我们与外界的距离。以前大家想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不少大学生都回来了,乡村更有活力和希望了。
(记者 彭琦 马国英 周辉 根秋多吉 兰珍 王香香 张思雨 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