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中秋是用来赏月、观潮、饮桂花酒、猜灯谜的。可在我的家乡,中秋节前后正是满园苹果的采摘季。重要的节日不能忽略,成熟的果子也耽误不得,所以,一想到中秋,我记忆里的月饼就交织着苹果的芬芳涌上心头。
踏入农历八月,尽管农事繁忙,母亲却早已将赶集的日子铭记于心。那时的农村,虽已告别物资匮乏,但中秋的月饼仍是我们姐弟的期盼。母亲抽出半天时间,从集市上购回几种月饼,她把礼盒装的月饼放在堂屋的柜子里,再拿出袋子里散装的月饼给我们解馋。啃着皮薄馅足的五仁月饼,跟着母亲又钻进果园,我把特意带给父亲的那一块递过去。苹果堆后忙碌的父亲,连忙在衣角上擦了擦手喜笑颜开地接过去。全家人在浓浓的果香里,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浅谈丰年,空气里都是幸福的香甜。
月饼备好后,亲友间送节礼的日子就近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去外公家送月饼就是我和弟弟的任务了,我们提着精美的月饼礼盒,穿过果园,翻过一座山,来到外公家的村庄。外公他们算着我们要去的日子,每年的那几天会特意让四姨或小姨在村子边的果园做事。我们的小身影一出现,姨妈就迎到路口,接过我们手中的礼物,牵着我们的手,朝家里走去。“我的乖乖们,饿了吧,先吃点东西垫垫。”姨妈捧出一堆给我们准备的饼干、葡萄、梨等零食,当然还有不同口味的月饼。
送完外公家的月饼,虽然我还舍不得回家,但我知道自古都有礼尚往来。过不了多久,姨妈她们还会去我家,我们再相聚的日子指日可待。
依然是争分夺秒地采摘苹果。不管我们在哪一块果地,姨妈过来时总能找到。她把带来的节礼放在我家小院,就寻到我们干活的地方,加入到我们的劳动中。把树上苹果摘到篮子里,再一篮篮装进篓里,把果篓搬到拖拉机上,跟着满载的车一起回家。母亲赶紧洗手做饭,她说啥也不让姨妈再忙活了,她把她按到厨房里的凳子上,边忙边絮絮叨叨和娘家亲人说着家常。
也有些年,许是农活松散一些,在中秋节那天,几家亲戚会隆重相聚在一起。炒几个小菜,包一锅热腾腾的饺子,配上几瓶清凉的啤酒,就着苹果和月饼,敞开放松,享受团圆节的欢喜和热闹。长大后,再忆起这些,我才觉得,或许,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仪式感”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永远承载着我们美好的情怀和心愿,在我们一年又一年的期待中,款款而来、深情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