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斯宇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承担起对口支援拉萨市的重任。30年来,特别是2015年党中央作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决策部署以来,北京市拉开了医疗人才成规模、成建制组团援藏的序幕。这不仅是医疗资源的输送,更是对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深情投入,拉萨市医疗卫生事业也由此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医疗卫生设施日新月异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以来,北京市政府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援建力度,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市(县)医院基础设施的改善。进入“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在拉萨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约1.3亿元,实施6项重大卫生援建项目,有效提升拉萨市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水平。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安排近2亿元资金支持拉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特别是在2016年,投入5500万元用于拉萨市人民医院的软硬件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服务能力。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继续深化对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援助,重点推进住院部功能提升和改造项目。项目结合拉萨市人民医院未来发展规划,对住院部一期进行全面的功能提升和改造,包括设备配备、手术室改造及附属工程等,有效提升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患者创造更加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北京市还积极推进住院部二期工程建设,确保拉萨市人民医院整体改扩建目标的实现,彻底摆脱过去规划不合理、功能建设不完善的局面。
医疗团队精英荟萃
北京市在医疗卫生援藏过程中,始终将医疗团队建设放在首位。自2007年起,北京市就不断派出骨干医生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及下辖县级医院,成批次、成体系地选派医疗骨干,确保援藏工作的持续性和高效性。自2015年8月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实施以来,截至2024年8月,北京市属22家医院共派出管理、临床专家10批次171名、190人次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在“组团式”援藏专家和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的奋斗努力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医疗水平取得快速发展。
“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从单兵作战转向组团作战,从“输血供氧”转向“造血制氧”。拉萨市人民医院于2017年8月完成“三甲”创建工作,后续建成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西藏自治区孕产妇危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并成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消化内科),拉萨市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五大中心的建立不仅为当地患者提供了更加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还推动了整个西藏地区急诊急救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在北京市“组团式”医疗援藏的支持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及下辖县级医院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北京市通过“以院包科”的方式,将北京妇产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积水潭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引入拉萨市人民医院,进一步提升了拉萨市人民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这种深度的合作模式既提高了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医疗骨干和管理人才。
2023年,拉萨市人民医院实现可治的大病病种达到220种,年门急诊量达31.85万人次,住院量1.66万余人次,手术量达5890台次,以较强的诊疗能力在全区具有一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了“大病不出藏”的作用。
品牌活动创新实践
为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援藏工作的开展,北京市援藏医疗团队在拉萨市人民医院等受援医院积极开展一系列品牌活动。他们聚焦医院创“三甲”、强“三甲”目标,强化责任落实和推进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此外,北京市援藏医疗团队还积极开展学术论坛、师徒结对、规培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活动,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医疗骨干和管理人才。他们通过查房教学、手术示范等多种形式传授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受援医院医疗技术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西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0年硕果累累,在北京市的持续援助下,拉萨市医疗卫生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医疗水平大幅提升,医疗团队也日益壮大。这些喜人的成果,正是对北京市医疗援藏工作成效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