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夜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无奈,只好冒着寒气,起身走到书桌前,打开台灯,从书柜里随意抽出一本书来读。
书是台湾知名畅销书作家刘墉先生的《聆听心灵声音》,32开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封面呈淡紫色,书的装帧设计,不似现在许多书籍那样设计得豪华繁杂、花里胡哨,这本书封面设计简洁美观、雅致大气。我非常喜欢那淡淡的紫色,透着淡淡的诗意味道。
这本书买回来放在书柜里许久,不知什么原因,我一直没有读过,而在我几乎淡忘时,没有想到在圣诞节之冬雨夜,能与此书结缘,由它来抚慰我孤寒之夜失眠之苦。
依我往常读书的习惯,先从书的序言读起,而这本书,没有明确的序言,却有《疾风骤雨话当年》以文代序的文字,我就从此读起。
透过《疾风骤雨话当年》,方知,刘墉先生写此文时,正值“安迪”台风来袭之时,家中停电,无奈,他只好借助蜡烛的烛光写就。从这篇饱含着作者辛酸和苦痛的短文里,我看到的是作家刘墉童年和少年所经历过的种种苦难。在那些泣血伤感的文字里,我感到了苦痛,感到了生活之于他的种种不公不幸。九岁丧父,孤儿寡母寄人篱下相依为命命运多舛的生活,在常人看来,谁不觉得苦?谁不觉得他们家庭不幸?而在蒙受过种种生活磨难的刘墉看来,这些都算不上什么苦、什么不幸。反而,在他看来,其少年所经历的这些苦难只能视为一种“残破美”。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我憧憬完美,也欣赏残破。因为所有的完美,似乎都指向残破,而那些残破,却常能映现完美,也更能融入自然。”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异于常人的看法,让他在领悟人生得失方面,就比常人显得更加豁达坦然。他说:“对于失,我常能看得平淡;对于秋天的肃杀,我常能看得完满;对于悲剧,我常能处之泰然。”刘墉先生有一位伟大而又慈爱的母亲。失去父亲时,是他坚强的母亲肩负起了父爱的重任,给他以慰藉;家庭因火灾受难后,一贫如洗处处为人歧视时,是母亲瘦弱的身躯支撑着贫寒之家的一切。
《疾风骤雨话当年》文短意长情深,堪称佳构鸿篇之作。在这篇贯穿着人间伟大母爱的文字里,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一点,怎能不被作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
本书除了这篇简约优美的序言文章外,作者呈现给我们更多的则是发乎于作者心底深处的美好的梦的颂歌。我们仅从全书38篇短文分辑篇名看:宁静以致远;相看两不厌;此中有真意;他乡生白发。无不富有诗意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细品38篇短文,字里行间,流动的不仅是感动,更似我们心灵的天窗下飘动的那片纯净的月光,随着优美的文字流淌,散发出的清澈、晶莹、皎洁的姿影,时时激荡着我们沉寂已久的魂魄,去感受和聆听这来自天堂般的美妙韵律与天籁之音:
人世沧桑,悠然而已,一切可喜、可悲、可怜、可恨,不过幻梦。人生如梦,梦里人生。就如同此刻我自梦中惊醒,群山仍在脚下,原来醒于梦中之梦,却不知自己犹在梦中。——《梦之旅》
秋去秋回,人去人回,但是今年之秋,是否为去岁之秋;今年庭燕,恐非去岁庭燕;今年之人,是否明年仍在?这一切此刻已经不再成为我思考的问题。因为我知道:繁华必当萧索,凋零只为增添,即使有一日,我已非我,你已非你,他们终必到来。——《秋的感怀》
如果这世上所有的美都能像雪,轻得优柔,重得浑重,既有教训,又有恩泽,且令人永怀不忘,该多好啊!——《韩国的雪》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直抵人们心灵不可或缺的精神佳酿。《聆听心灵声音》无疑是直抵我们心灵深处不可或缺的精神佳酿。我爱这本书呈现出的精粹优美的文字,也爱穿插书中由作者早年和近年创作的一些富有生命想象力的中国画作品,文图相配、图文并茂,顿生双辉。这不啻是一个大胆美好的创意!它让我们在阅读这本书妙文华章的同时,再通过作者意境深远的绘画作品,更进一步地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他那令人沉醉的宁静之美,诗意之美,人生之美。
尽管此夜我未眠,能有幸沉醉刘墉先生如此美好的“心灵鸡汤”,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