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海波 本报记者 杨子彦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近期,这首朗朗上口的《战友之歌》,在驻藏某部营区流行起来,成为战士们一日三餐前的“必点曲目”。
什么是“战友情”?面对记者提问,新入伍同志抢答道:“一起摸爬滚打就是战友情。”“官兵情,战友爱,胜似亲兄弟。”“是相互关心,是信任,是默契……”
短短几句话,说出了他们对战友情谊的直观感受,道出了部队内部关系、官兵关系的重要意义。
融洽的内部关系是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证,为弘扬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内部关系,近日,驻藏某部从“心”出发,积极营造融洽、团结的内部环境,搭建官兵关系“连心桥”,发挥密切官兵关系“大作用”。
针对部分干部只知人、不识人,对战士的了解仅限于 “把人和名对上”,他们的性格、爱好、特长以及家庭情况等却知之甚少的情况,部队要求新兵下连队时,填写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特长等内容,为识人、知人打好基础。
某营政治教导员介绍,在上政治教育课时,经常会抽点几位同志,以理想、爱好等话题为切入点,引导大家打开话匣子,进而敞开心扉。
“刻板式的谈话往往会起到反效果,建一间专门的聊天室, 聊一些‘纸上’话题,远不如闲暇时候聊点生活琐事来的真切。”该政治教导员说,如果对战士们的真实所需漠不关心,那么即使天天说,天天“教”,得到的效果也必定是微乎其微的。每个战士的心中都有“一杆秤”,他们能感受到你是否是形式主义,亦能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们展现出的真挚关怀与细致体贴。
战士小李眼中总是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军旅生活的热爱。然而,初到连队的他,因口音和习惯的不同,常感孤独和无助,觉得自己像个不合群的“外来者”。
为此,政治教导员找到小李聊天,询问了他的家庭和生活情况,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教他学习普通话,帮助他纠正口音,让他能够更好地与战友们交流。一段时间下来,小李的普通话越说越好,性格也越来越开朗。后来,小李告诉政治教导员:“连队的关心与帮助,让我倍感温暖,也更加坚定在军营建功立业、为国防事业奋斗的决心。”
一名旅领导表示,在军队这个大集体中,官兵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石。构建“连心桥”的本质,就是要打破隔阂,让官兵之间真正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今后,将继续保持和充分发扬我军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官兵关系,同心协力建功强军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