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筱纯 王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巴宜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的殷殷嘱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因地制宜,聚焦砂石规范管理,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探索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富民增收于一体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绘就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民富的美好画卷。
重拳出击“治”——
探索生态保护之路
针对采砂业主违法盗采、偷采等现象屡禁不止,加工料场粉尘污染影响空气质量,河道内乱堆、乱放等问题,巴宜区重拳出击,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推动砂石行业实现由“乱”向“治”的转变。
排查清理“治”。巴宜区全面深入摸排12家砂石场,对涉嫌占用河道管理范围的砂石料场、商砼站,占用河道管理范围的建筑物、构筑物、堆放的砂石料等,进行核实清理,建立“一厂一策”,落实动态管理。
综合施策“治”。通过零距离访企、面对面交流,把政策法规讲明、问题性质讲透,引导砂石场业主从抵触僵持转变为支持配合。同时,巴宜区从12家砂石场中选取了1家环保措施齐备的企业,作为整治期间重大项目及重点领域砂石料保供企业,并明确保留时间、砂石价格等,保障砂石整治期间市场平稳有序。目前,12家砂石场已拆除5家,剩余的正在有序推进中,期间未发生任何因拆除而产生的信访矛盾纠纷事件。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完成12家砂石场生态修复方案编制工作。依托“人防+技防”,新增12处交界水域和采砂区域视频监控点,整合部门涉河视频站点接入水利监管平台,规范河道砂石开采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依法惩处“治”。巴宜区调整充实14名县级河长、68名乡镇河长、126名村级河长,常态化开展河道巡查。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砂石行业专项督察、安全隐患排查等活动,重点查处无环保手续、无防污染设施设备、无污染处理能力的砂石企业。累计查处河道非法采砂案件2起,处罚款及没收非法所得10.5万元,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采砂行为。
升级产业“转”——
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巴宜区针对采砂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能低的实际,以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为抓手,整合资源、联动协作,升级打造集砂石处理厂、商砼站、集体砖厂为一体的绿色产业新格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进砂石产业结构变“新”、模式变“绿”、质量变“优”。
“一盘棋”谋划“转”。在充分开展地勘调查,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巴宜区科学合理编制《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尼洋河段(2021—2025)河道采砂规划》,明确可采区、禁采区和保留区,明确严守生态红线、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硬性前置条件,建立科学开采、持续利用、规范管理、安全有序的砂石资源管理新秩序。
“一主体”经营“转”。巴宜区绿色建材产业园于今年5月启动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占地面积199.68亩,包含产业综合服务中心、生产区两个大功能板块。待园区建成后,现存1家保供砂石场将无条件拆除,并随同其余11家砂石场集中搬迁至园区指定区域,健全砂石场喷淋、围挡、密闭、路面处理等各类环保基础设施,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既能更好整合砂石资源“规范有序”,又能保障砂石企业税收“应收尽收”。
“一张网”监管“转”。巴宜区充分发挥河长制制度优势,着力抓好“采、运、销”三个环节和“采砂业主、采砂机具、堆砂场”三个关键要素的监管,建立全过程、各环节、条块结合的模块管理新模式。同时,研究制定河道采砂点出让所需的《实地核查报告》《资源储量检测报告》《河道采砂实施方案》和《出让收益评估报告》4个前置报告,参照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交易模式,巴宜区稳步开展砂石资源统一定价、公共交易工作。
完善机制“联”——
探索富民增收之路
巴宜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采砂治理和发展绿色产业同群众切身利益相结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真正让群众富起来、钱包“鼓”起来。
以完善劳务输出机制“联”。推广“村集体+劳务公司”用工模式,将绿色产业建材产业园区土地平整等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交由当地群众实施,带动群众增收300余万元。同时,鼓励施工单位通过租赁项目地群众工程机械、大小车辆、使用当地砂石等形式,带动群众增收500余万元,让群众就近就便就业,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以建立参股分红机制“联”。探索群众以入股分红参与园区经营的新机制,引导群众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有效整合配置资源,支持联村共建、联乡联建。巴宜区计划在绿色建材园区中划分部分场地,由69个行政村通过入股分红的形式参与经营,聘用职业经理人或自行组织开展集中经营,特别是将股份份额向资源较差、条件较差的村倾斜,消除不平衡问题,助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未来,巴宜区将举好生态旗、打好生态牌、走好生态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绿色”释放更多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