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7月30日

在传承奋斗精神中坚定前行脚步

——西藏军区保障部广泛开展“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侧记

         胡强 乔可

“74年前,十八军两个师的官兵在千里进藏线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先后打通了二郎山、雀儿山等险关,于1954年12月建成川藏公路,在西藏和内地之间架起了一座团结、幸福的‘金桥’……”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在西藏军区保障部某高原驻训场,一场有关“新时代奋斗观”的演讲比赛正如火如荼进行。演讲台上,中士熊博文以弘扬“两路”精神为支点,慷慨激昂地将先辈们接续奋斗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每个人都应把奋斗作为永恒不变的座右铭,努力变成通往未来的通行证。”熊博文的演讲赢得官兵们阵阵掌声。

“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和交流,更重要的是结合理论付诸实践,将奋斗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今年6月,西藏军区保障部某运输旅的车队在川藏线上执行油料运输任务,行至怒江峡谷,一级军士长朱小红向同车的新兵黄智豪介绍起当年筑桥的故事。1955年,在对怒江大桥的桥墩进行一次浇注加工时,一名年轻的战士不慎掉进灌注了水泥的桥墩中,因当时不具备抢救条件而不幸牺牲,可这依然挡不住先辈们筑路的决心和信念。壮烈的故事带给黄智豪强烈震撼,车队阵阵笛鸣致敬让他心生敬佩。“当年,革命先辈们用血肉之躯修筑了千里奇路,我一定要继承好他们的精神意志,让自己的青春在川藏线上熠熠生辉。”黄智豪说。

在拉萨河畔,西藏军区保障部军械修理厂、汽车修理厂正以支部为单位,围绕“奋斗拼搏怎么看、奋斗状态怎么样、奋斗强军怎么干”展开讨论辨析。汽车修理厂技师米玛次仁拿出自己鲜红的荣誉证书,激动地说:“在西藏扎根奋斗了30余年,老西藏精神作为精神源泉,一直激励着我把工作干到最好,用奉献书写人生。”作为厂里的业务骨干,米玛次仁精研修理技术多年,先后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培养优秀修理人才50余名,为西藏军区装备保障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西藏军区保障部“钢四班”的连队会议室,20多位历代“钢四班”班长和连队主官受邀前来,和现任“钢四班”官兵一同分享经验、讨论变化。第五任“钢四班”班长金中良走到台前,向官兵们分享了当年战胜暴风雪的故事:“当时,连队正在执行一次重要运输任务,车队在行进至海拔5000多米的德姆拉山路段时,突遇特大暴风雪,积雪没过腰际,完全看不到前行的路。怎么办呢?关键时刻,连长毅然冲下车,爬上远处一处悬崖,呼喊着指挥车队前行:‘朝我开!只要不把我掀下去,你们就没事。’受到鼓舞的战士们为进一步保证驾驶操作精准,纷纷脱掉保暖靴,赤脚驾车前行,最终凭借钢铁般的意志顺利脱险。”老班长的发言引起了台下官兵们的强烈共鸣,纷纷被前辈们顽强的战斗精神所折服。多年来,“钢四班”官兵身体力行践行“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创造了五十多年无安全事故的辉煌纪录,挑起了“川藏线模范汽车连”的责任与担当。

在“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线上十英雄”纪念碑前,西藏军区保障部某连政治指导员田洪源拨通了“十英雄”之一杨星春烈士之子杨林的视频电话,向他讲述了帕龙天险日新月异的变化。57年前,该连所在的营副教导员李显文等十位同志为按时完成运输任务,深入帕龙天险险区排石探路,因罕见的特大山崩不幸光荣牺牲,后被中央军委追授为“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他们英勇无畏、奋勇当先的事迹代代相传,成为一茬茬官兵的精神食粮。

“鲜活的故事更有说服力。”西藏军区保障部有关领导介绍说,部队常驻高原、点多线长、任务繁重,为保证“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深入每个点位,他们巧妙利用野外驻训、运输任务等契机,通过邀请前辈入营宣讲、组织官兵外出参观等方式,广泛开展奋斗小讲堂、随机小课堂、经验分享会、车厢故事会等活动,不断加深扩宽学习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强化官兵的责任担当,引导大家聚力练兵备战、不断攻坚克难,不断续写新时代强军新篇章。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模范兵站”——邦达兵站,途经此处的一队官兵正在参观兵站的温室大棚。一级上士徐永光骄傲地向大家介绍:“前些年,兵站条件差,为保证过往人员就餐、用水和取暖,每人每天要到1公里之外的冰河背冰50公斤以上。”兵站驻地所在的邦达镇,年平均气温零下15摄氏度,冰雪覆盖期长达6个月,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7%,被称为川藏线上的“雪域孤岛”。近几年,为摆脱困境,邦达兵站官兵主动出击,在驻地雪地上垒起了土坯,在冻土上建起了大棚,硬是在冰峰雪岭上养活了生猪、种活了蔬菜,在“生命禁区”创造了奇迹。

奋斗强军正当时,雪域高原建新功。随着大讨论的深入开展,西藏军区保障部官兵练兵热情持续高涨。前不久,在军区组织的军事训练抽考中,该部训练尖子争相涌现,及格率、优良率均达到100%,备战打仗的红旗在冰峰雪岭上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