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乘飞机跨越云海,奔向高原,感慨万千,比起第一次进藏,心中不再是神秘的悸动,而是多了奔向喜爱岗位的从容。因为,那里有可爱的师生,有美好的民族情,也有着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美丽祖国的火热征程。
看着机窗外白雪皑皑的山顶,在灿烂的阳光下,自然地铺向远方,与湛蓝的天际交汇在一起,如同一幅蓝色水墨,恰如我现在的记忆与未来的期许在融汇。我能想到的是,我们西藏的未来画卷正在徐徐铺开,也好像听到天际交汇处,“林芝是个好地方”的曲调在盘旋。
对西藏农牧学院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同学们穿着各色的节日藏装从筹建路跨过小桥,向“初心石”走来,他们洋溢的笑容,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蓬勃振兴的写照。那是毕业季的校园,阳光明媚,孩子们的眼神闪亮,像一颗颗宝石即将洒向美丽的青藏高原,让我们心中满怀自豪,我们西藏农牧学院的孩子在哪里都能留得住,干得好。2019级动物科学的达瓦卓玛,她是我联系的就业帮扶对象,她话不多,眼神清澈,有些腼腆,毕业时她去了那曲市嘉黎县,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地方工作,这个小姑娘没有退缩。还记得,去年藏戏《最美格桑花》在学校文体馆演出,当“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字幕出现的时候,全场激动的掌声经久不息,你能从掌声中听到团结的力量,对伟大祖国的爱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2023年7月,我们组织了西藏农牧学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20多名同学,去通麦的十英雄纪念碑敬献哈达,同学们默默怀念,也承接英烈的嘱托。当2020级的益西巴丹在碑前呢喃祷告,向烈士深深鞠躬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眼中闪亮的泪珠,正是这深入血脉的感恩之情,驱动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秋天运动会的欢乐总是色彩斑斓,同学们在操场齐聚,藏语、汉语的歌曲响彻尼洋河畔,各类文化的交融是那样自然,就如同河谷的风和云在起舞。响箭的哨声也在操场一角划过,那里既有响箭,也有传统弓,还有现代的复合弓,大家一起切磋,标靶的中心被一一射掉,迎来欢呼与掌声。在文体馆西面的柳树下,藏族同学在弹六弦琴,那种干脆的声音,不着急,不复杂,娓娓道来,歌之蹈之,引得我们几位老师也欣然参与其中。这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美好,文化在融合,心灵在相通,友谊和亲情在成长。
最难忘的还是清晨树下,或者夜晚路灯下孩子们读书的身影,他们的神情是那样专注。由于文化课起点比较低,孩子们理解和应用理论方面有些困难,但是,他们的求知欲望是那样强烈,我常常会说,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就像巴松措的湖水那样让你无法拒绝。他们正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把一门门功课啃下来。我时常会想,“苦干实干”用到他们身上很贴切。我指导就业的2020级学生扎西旺姆,几乎每次联系她的时候,她都在图书馆。我看过她的学习笔记,可以说是认真到了一丝不苟。当她兴奋地告诉我她考研考了290分的时候,我没有惊讶,因为正是她不怕苦的投入,才有这样的成果。当然,光苦是不够的,还要不断琢磨如何学习和利用知识的方法,才能有创新,才能把西藏未来的草学研究做好。
2020级林学考研的张露,深夜给我发消息说她被中南林业大学录取了。表达对我的感谢,她形容我说“这般像呼吸一样自然散发着善意的好人”。她说的好人,不就是对我援藏工作的最大褒奖吗?我们每个援藏干部,都在做这样的好人,不用豪言壮语,尽力付出,帮助别人,这也许就是30年来援藏的基本内涵。
飞机已经进入雅鲁藏布江峡谷,能看到山腰的薄云在起舞招手,好像在说欢迎好人回来。还是那句话,来西藏,我愿意,来西藏,做好人,做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好人!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批援藏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