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7月04日

初心不改

         新华社记者 冯维健 严勇

柏坡岭上,松柏苍翠绿意盎然;柏坡岭下,一湾碧水缓缓流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革命圣地西柏坡,一个个红色印记熠熠生辉。

走进西柏坡纪念馆第二展厅,一本纸页泛黄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吸引游人驻足。这本长18厘米、宽11.5厘米,编辑印制于77年前的纲领性文件,帮助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

 1947年7月17日,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开幕。会议历时近两个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闫国文说:“《中国土地法大纲》全文共16条,1700多字,核心就是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土地回家,天下归心。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受剥削压迫的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闫国文说,广大群众迸发出空前的热情,支援前线、积极生产,从人力、物力上极大支援了解放战争。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解放的地区增多。只有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才能更好地恢复经济、推动生产、服务人民。

在西柏坡纪念馆第九展厅,陈列着一台用于第一套人民币印刷的圆盘印码机。它机身高120厘米、宽103厘米,主要功能是在纸币上打印编码。

在发行人民币过程中,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制至关重要。当时,负责票版设计的晋察冀边区印刷局邀请各界为票面提建议。最终,解放区生产建设场景被定为人民币主景图案。很快,第一套人民币票样出台,并经过中央批准。

“‘人民’二字说明了货币的性质,它是人民的、大众的。”闫国文说,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又有了自己的货币,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写照。

随着印钞技术的改进和发展,这台印码机逐步改为在人民币印制中补码使用,补印正常印刷过程中错印漏印的人民币编码,直到2001年“光荣退役”。2003年,它从北京印钞厂来到西柏坡纪念馆,成为备受瞩目的红色文物。

文物无声,历史却有回响。情牵人民、心系家国,始终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云南省博物馆有件“镇馆之宝”,是国家一级文物——一把琴身斑驳的小提琴。就是它,奏响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奋勇向前的时代最强音。它的主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聂耳。

“人民音乐家聂耳用这把小提琴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等数十首革命歌曲。”云南省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张瑜说,“它是聂耳不可或缺的‘伙伴’,具有独特的时代内涵。”

1930年7月,聂耳因躲避反动当局抓捕辗转来到上海,靠帮人在上海租影片到昆明放映,获得一些酬金,得以购买这把二手小提琴。1932年,20岁的聂耳与34岁的田汉结识,1933年经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2月,田汉被捕。聂耳想方设法拿到了田汉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聂耳在遭到追捕、辗转日本的艰苦条件下坚持创作,最终奏出铿锵旋律。

“入党是聂耳人生道路上一个巨大转折。”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宝璋说,从此,聂耳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革命活动、特别是艺术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共产党人始终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歌。”张瑜说。

弹指岁月去,星火已燎原。任凭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从未改变。闫国文说:“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领航中国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一往无前。”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