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本报记者 温凯 洛桑旦增 达珍 永青
1994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河北两省和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3家央企(以下简称“两省三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援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始终把做好对口支援阿里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光荣使命,拓宽援藏领域,深化援藏内涵,形成了经济援藏、教育援藏、医疗援藏、就业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产业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助力藏西高原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踊跃投身援藏事业,发挥援藏干部人才独特优势
30年来,两省三企坚持平级择优原则,共选派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优秀援藏干部人才1798名,其中,援藏干部人才10批837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9批244名,“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3批142名,短期援藏干部人才11批575名。
落实待遇保障,激励干事创业。阿里地区制发《援藏干部人才管理办法》《援藏干部人才留阿暂行办法》《短期援助专业技术人才服务管理办法》等制度,落实援藏干部人才日常监管、办公住房、用餐就医等各项保障措施。
坚定理想信念,完成重大任务。广大援藏干部人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援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长期坚守在维稳一线,战斗在反分裂斗争前沿。累计结对帮扶1221户4683名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2万余件,助力阿里地区七县如期通过脱贫攻坚验收。
发扬援藏精神,书写爱国情怀。广大援藏干部人才舍小家为大家,踊跃投身援藏事业,涌现出了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杨永山、翁树文,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高宝军,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段玉平,最美支边人律庆堂、罗蒙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更有张宇等同志把生命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30年来,两省三企突出民生导向,落实“援藏资金80%以上投到县及县以下基层、80%以上投到民生领域”的要求,共实施涉及基础设施、基层组织、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方面建设项目1000余个,投入援助资金约63.74亿元。
陕西省实施援助项目300余个,总投资约22.8亿元,先后建成普兰县西德村糌粑加工厂、噶尔县左左乡公路沿线提升工程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建成最美社会主义新农村——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
河北省实施援助项目400余个,总投资约28.18亿元,积极推动“输血式救济”向“造血式合作”转变,先后改扩建噶尔县孔繁森小学,兴建地区中学教学楼,对革吉、普兰、札达、日土四县的县城道路实施硬化改造,新建日土、札达县自来水厂、农贸市场、狮泉河体育场、札达县蔬菜大棚等民心工程。同时,依托古格王国景区,打造札达县香孜乡特色旅游小镇、札达县札布让旅游小康示范村,开发高原特色“牧家乐”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
确保援藏工作援到点上、扶到根上。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3家央企实施援助项目394个,总投资约12.76亿元,先后建成易地搬迁、现代农业园、医疗卫生改造、电子商务等多个暖心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推动藏中电网联网工程,使阿里人民用上了联网电,每度电价由联网前的0.85元降低到如今的0.49元。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公司全力推动网络覆盖项目,已建设5G基站529个,4G基站1186个,实现网络全覆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医疗援藏
2015年以来,通过广大“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和本地医务人员的接续奋斗,全地区受援医院诊疗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创成“三乙”,改则、普兰县人民医院创成“二乙”。截至目前,760种大中病在阿里就能治疗,多种常见病不出县就能治疗,医院年门诊量突破12万人次。
着力打造特色重点科室。把“以院包科”作为加快医院发展的突破口,协调各方投入10.8亿元打造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建成外科大楼、医技楼、传染病区等重大项目,购置了核磁共振、64排CT等大型医疗设备,胸痛中心顺利通过省级预检,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创伤中心已经挂牌运营,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正在推进建设,打包引入先进经验214个,完善相关制度370项,诊疗科室由17个增加到48个。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采取“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模式,先后培养医疗骨干408名,选派170名本地医务人员赴对口支援医院学习进修。地区财政每年拨付2000万元人才引进资金,补充医务人员200余名,医院人才总量由76人增长至468人。援藏专家带着本地医生搞科研、写论文、做手术,共开展三、四级手术5810台次,实施新技术465项,填补空白393项,攻克难题103项,发表论文86篇。
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制发《关于深化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阿里地区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370项,全面下放编制使用、机构设置、中层干部任免、人员招录等权限,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2021年,改则、普兰两县被纳入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范围,进一步带动了更多县乡医院发展。
以“组团”带动基础教育提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紧紧围绕“支援一个学校、示范一个地区”工作要求,聚焦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提升,推动2所受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以“组团”模式辐射带动全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打造智慧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建立“陕阿教师学习共同体”,成立“陕西省教学名师工作室阿里工作站”5个,建立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5G云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享。2023年,阿里地区高级中学高考录取率85.5%,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高考录取率71.22%。
创新帮带方式,拓展帮带渠道。深化“团队带团队、名师带骨干、师傅带徒弟”工作机制,帮带本地教师142名,指导本地教师申报科研课题11项、发表论文23篇,累计开展示范课、听评课、教研活动206场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选派180名青年骨干教师赴支援省市跟岗研修,选派200余名学生赴对口支援学校交流学习,邀请50名支援学校专家、名师送教上门,帮助本地教育人才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致力精细管理,强化辐射带动。对标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制发《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教学名师及管理办法》《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教研活动实施方案》等制度,使陕西、河北两省12所名校与阿里16所学校建立“手拉手”结对帮扶友好学校,帮助受援学校完善管理制度66项,组织教育人才常态化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受益的基层教师和学生2000余人次。
精准实施产业援藏,提升阿里自我“造血”能力
按照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小组团”援藏模式积极谋划、深入实施产业援藏。
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充分发挥内地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经验等优势,推动建立高原特色食用菌培育蓄化实验室,种植猕猴桃、葡萄等果树1590株,种植青贮玉米、蔬菜、瓜果等500余亩。
实施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小组团”。协调河北省援藏资金9639.12万元,打造札达县札布让旅游村建设项目,开发古象雄文化旅游精品游线,年接待游客43.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8亿元。
实施招商引资“小组团”。扎实推进“飞地经济”招商模式,起草《关于开展“飞地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书》,与拉萨达成共同发展“飞地经济”事宜,推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6个,到位资金9.71亿元。
实施狮泉河流域环境整治“小组团”。积极与河北沟通对接,争取狮泉河中游生态修复工程资金580万元,编制完成《狮泉河中游生态修复保护规划》。
实施牧草高效种植“小组团”。制定《关于推进牧草高效种植工作实施方案》,开展1200亩牧草试验基地示范种植,每亩产量提升约400斤。
实施白绒山羊羊绒产销“小组团”。建设日土县白绒山羊绒毛品鉴暨竞拍中心,打造日土县白绒山羊特色优势产业,举办了四届日土县白绒山羊绒毛品鉴暨产品竞拍活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交流、交往、交融
扩大“三交”活动覆盖面。累计组织30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2227名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村(居)党支部书记,500余名基层医生、300余名基层教师等赴支援省市学习交流。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和业务骨干举办“阿里大讲堂”专题辅导讲座8期,培训阿里各级干部7400余人次。
创新“三交”形式载体。制发《阿里地区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累计开发区外就业岗位1614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和支援省市就业创业,共有278名阿里籍高校毕业生实现区外就业。
推动“三交”深入人心。制发《关于开展“感党恩·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通知》,1179名援藏干部人才与农牧民群众结成对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2000余件,送医送药90场次,受益群众1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