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6月24日

坚持守正创新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谌晗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遥望历史长焦抑或审视时代广角,各民族经济上彼此依存、文化上包容并蓄、情感上心心相近,沉淀出融入血脉肌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运关乎国运,文脉牵动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深刻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了清晰路径指引、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肩负新的文化使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升为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把念兹在兹的赤诚深情淬炼成奋斗拼搏的如山力量,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厚内涵,精准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肩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历史源流中厚植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认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题中之义。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场、从中原大地到海滨湖畔……岁月年轮中,各族儿女在特定文化场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民风民俗、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符号,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不负历史,我们要深入挖掘整理共同历史记忆、传承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重视用好文化交流的互联网阵地,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时代气韵中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不断提升全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的根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融会贯通、生机勃勃。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要求我们既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貌的相关研究;也要统筹推进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人文交流平台搭建、“中国之治”在内的重大学术成果国际化传播,不断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体察国情世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结合”把各民族凝聚成团结的民族共同体,成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安定团结和繁荣发展的前行路标。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中国国情实际为先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画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同心圆。

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载体。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两个结合”的关键载体。保护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我们运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既要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做大做优做强文化产业,也要在明体达用上下功夫、激活文化资源资政育人功能。实践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抓好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教育基地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提质升级和联系联动联合,完善沉浸式演艺、红色研学、民族非遗体验等新业态,力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奋进新时代,以“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格外重视广大青年和党员干部等关键群体,夯实“两个结合”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从实施石榴籽育人工程、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打造入脑入心的“大思政课”等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中,凝聚合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镇社区、进宗教场所、进互联网,鼓舞和激励更多中华儿女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促进者、践行者。

三、坚持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传播方式、拓展传播场域,讲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更需要各级党报党刊党网党端保持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信念不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七个着力”实践要求,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分众化传播形势,在新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变化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创新话语体系,丰富内容供给。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聚焦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等主题,充分践行“四力”,保持清新的文风、务实的作风,深入民族地区蹲点调研采访,既综合运用主题报道、言论评论、现场见闻、记者手记等传统新闻体例,也用好用活短视频、海报图集、H5、沙画等融媒手段,在故事性写法、现场感呈现、口语化表达上持续用力,用一件件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精品确保话语体系和内容供给实现理论深度、思想高度和情感温度的有机统一。

把握融合规律,提升传播质效。随着信息革命成果向新闻舆论领域延伸,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更需要各级新闻媒体尤其是民族地区新闻媒体保持定力,强弱项、补短板、展优势。聚焦具体的人和生动的事,用好直观可感的视听传播介质,从选题、素材、角度、制作等生产流程入手探索年轻态新表达。在传播渠道建设上坚持“国际国内驱动、线上线下联动、大屏小屏互动”的融合传播理念,着力优化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新闻客户端等融媒传播矩阵;携手优秀自媒体挺进国际社交平台,在“借筒传声”过程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更多民族团结奋进的好故事传播到全世界,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