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6月17日

坚持创新驱动 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杨子帆 刘泽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数字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数字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于我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大势,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赢得新优势。

顺应产业变革大势,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先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数字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战略选择,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先机,大力推进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消费繁荣的基石。要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夯实发展根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数字经济领域赢得全球竞争新优势,必须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汇聚全社会创新资源,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必争领域精准发力,加快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5G通信等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尽早取得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突破。围绕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前沿技术,针对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要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实施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数字人才队伍。

深化融合创新应用,拓展发展空间。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将数字技术、数据资源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有效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要遵循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数字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产业数字化,要聚焦重点产业、关键领域,实施数字化改造,打造智能工厂、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改造生产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自动化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深度应用,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数字产业化,加快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若干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统筹布局建设一批重大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平台,加强新产品、新材料、基础软件、基础算法等基础研究,为数字产业发展夯实根基。

完善治理体系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营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要健全数字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健全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建立数字规则。加快健全平台经济监管规则,完善互联网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针对数字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数据确权、数据流通、数据定价、数据安全等问题,须加快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明晰数据权属,保护数据隐私,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打通政府部门数据壁垒,提升数据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潜力。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加快形成国家、行业、企业、社会多位一体的数据安全治理格局。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要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数字经济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必须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编号:HZKY202206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