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芳芳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到长江畔的渔猎文化,从丝绸之路的繁荣到茶马古道的传奇,我们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共同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一意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命运、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发展目标,更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和实践等多种方式,不断推动这一意识深入人心和落地生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文化认同首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到道家的自然之道,从墨家的兼爱非攻到法家的法治精神,这些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也体现在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让多元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竞相绽放。
同时,文化认同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文化内容上的创新,更体现在文化形式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团结奋斗的精神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时期。从古代的万里长城到近代的抗日战争,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到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共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团结奋斗需要树立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的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连。坚持“两个共同”的发展目标,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团结奋斗需要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形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同时,鼓励和支持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让各民族在共同奋斗中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和支持。
团结奋斗还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进而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屏障
法治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法治保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确保了各民族在平等、公正、法治的轨道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通过法律制度的规范与约束,能够有效防止和打击各种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行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治保障要求必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各项制度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同时,加强法律实施和监督,确保法律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保障还需要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让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同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四、传承与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
传承与创新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不断汲取着先人的智慧,同时也勇敢地探索着新的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传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诗词歌赋、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科技发明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五、教育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
教育引领作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力量,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道德观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这种文化传承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教育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德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种价值观塑造有助于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这种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六、社会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基础
社会参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这种广泛的参与性,使得社会参与成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动力。
社会参与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多元性。人们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文化交流、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多元性的参与,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参与具有实践性。人们通过亲身参与社会活动,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实践性的参与,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动社会风尚的改善和进步。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参与具有创新性。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这种创新性的参与,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提供新的动力。同时,通过创新实践,人们还能够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作出贡献。
社会参与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人们能够传播正能量、弘扬正气,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和进步。同时,社会参与还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广泛的影响力,有助于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壮大。
(作者单位:那曲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