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调研组
自拉萨车行向东,翻越海拔五千米的米拉山口,一路蜿蜒而下。车窗外,绿意渐渐丰盈起来。群山在公路两侧绵延,山谷流水潺潺,山腰松柏挺立,山顶白雪皑皑……
“浪漫的雪山,映衬你的笑容。你的美丽,在雪山下闪光……林芝桃花香,林芝桃花香。香了岁月,香了家乡……”伴着美妙的歌声,调研组一行来到了素有“高原林海”“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这里森林覆盖率达47.66%,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20种、野生植物110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春天,当青藏高原大部还是一片萧索时,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已悄然滋润了这片土地。沐浴着和煦的春光,绚烂的桃花染遍了山野、氤氲了岁月,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林芝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生态是林芝的最大资源、最大优势和最靓丽底色。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走进林芝,看当地如何统筹保护与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努力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让“绿水青山”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靠山”。
壮丽山川多滋养
近看,水光潋滟,草木葱茏;远眺,青山巍峨,云遮雾绕。走进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壮丽的山川风光尽收眼底。不远处,澄澈的尼洋河水汇入汹涌的雅鲁藏布江,向下游奔腾而去。
望着踊跃拍照“打卡”的游客,普布多杰古铜色的脸庞上掩饰不住自豪。40多岁的普布多杰是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帮纳村村民,也是湿地公园45名管护员之一。
“我每天的任务是巡查树木、水源和山岭,一天下来要走五六万步。”这是普布多杰成为管护员4年多来的日常。帮纳村靠近雅尼国家湿地公园。过去,这一带植被稀疏、沙化严重,春秋两季经常黄沙弥漫、河水泛滥。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转变始于2009年。当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开始试点建设。2016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已累计投入资金4500多万元,实施了湿地保护与修复等4项工程。
2022年7月21日,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正式挂牌,开启了雅尼湿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观测研究站成立后,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拉琼成了这里的“常客”,“一个月最多跑4趟,最少也得两趟”。
截至目前,湿地已监测记录到鸟类57种、昆虫154种、维管束植物64种,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天堂。“我们要重视高原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建立更加完善的监测体系,全面掌握湿地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保护湿地提供科学依据。”拉琼向调研组强调。
昔日荒草滩,今朝绿意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帮纳村村民的行动自觉。望着鸟掠芳洲的喜人场景,普布多杰的语气沉稳有力:“湿地公园的变化来之不易,我们要用心守护好。”
如今的林芝,森林覆盖率已从2015年调查公布的47.6%提高至47.66%。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别小看这0.06个百分点,其中浸透了多少人的辛勤汗水!
以雅尼河谷面山生态修复工程为代表,林芝市大力实施一系列重点生态修复项目、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宜居村庄建设和森林抚育等国土绿化工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增国土绿化9.56万亩,打造生态宜居村庄58个,完成森林抚育16.58万亩。林草生态修复功能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稳步提升。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气候孕育了特有的“冰川白”。西藏的冰川主要分布在林芝市波密县,这里大小冰川超2000座,堪称“冰川之乡”。
“雪域高原的冰雪是资源,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上一个‘冰’字,体现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特殊针对性。”林芝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安志光表示。
米堆冰川位于波密县玉普乡,被誉为我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之一。自2008年起,旦巴塔杰就来到米堆冰川景区管委会工作。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持续融化,一些知名的冰川景观逐渐不复以往风采,这一度让旦巴塔杰很揪心。
夯实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宣传引导,集中收集清运垃圾,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近年来,当地将保护冰川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保人类活动对冰川的影响降到最低。
已经是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的旦巴塔杰,比以往更加忙碌了。让他欣慰的是,之前总有游客会因为不能踏足冰川而抱怨,而现在大家几乎都明白冰川保护的重要意义。
最好的保护就是最好的发展。林芝市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努力在西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进程中走在前列。据统计,当地已涌现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林芝市、巴宜区、工布江达县、波密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巴宜区),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5个、示范乡(镇)39个、示范村360个。
天然宝藏好前景
清澈的雪水、湿润的空气与充足的光照,滋养着高原的万物生灵,也蕴含着独特的发展优势。日光倾下,沿着乡间小道,调研组来到波密县灵芝菌产业示范种植基地。连片的蓝色温室大棚在远处雪山的映衬下,蔚为壮观。
走进棚内,一眼望去,尽是稀疏的杂草与裸露的土壤,大家不禁疑惑,灵芝在哪里?
“奥秘在下面!”大棚负责人、波密县倾多镇巴康村村民扎西平措用手指了指,“瞧,这冒出小白头的就是白肉灵芝,现在还是小不点儿,再过三个月就可以收获啦。”
波密是高原特有灵芝品种——白肉灵芝的重要产地。2018年,倾多镇整合资金,成立了联村共建产业示范园区。“短短几年光景,大棚就种出了致富‘好钱景’。”倾多镇党委副书记朱晨晨向调研组介绍,2023年,园区单白肉灵芝(干货)产量就达7000余斤,产值300余万元。
园区成立之初,扎西平措就带领农牧民合作社承包了23座温室大棚,主要种植白肉灵芝。“这可是我们的‘致富果’,最贵要卖到1500元一斤!”扎西平措的嘴角止不住上扬,他还趁着风口做起了直播带货。
天麻、七叶一枝花、当归、党参……林芝拥有的“天然宝藏”还有很多。
波密藏天麻产业基地,背靠帕隆藏布江,滚滚江水为这里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在高海拔、低纬度、缺氧的环境下,波密藏天麻品质极佳。”说这话的是西藏波密高原藏天麻产业开发公司负责人仇全雷,他是林芝市、波密县两级政府专门从云南“招引”而来的植物学博士。
瞄准藏天麻的独特优势,2020年,仇全雷带领科研团队来到林芝,启动藏天麻林下野生抚育实验项目。过去,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运营模式,本地村民只有野生天麻可采,产量有限且不稳定。仇全雷带领团队租赁1700余亩林地进行藏天麻林下野生抚育种植,向村民提供菌种、天麻种等,并传授种植技术,带动周边18个村庄500余户农牧民参与种植天麻,户均年增收超1.5万元。
“天麻无根无叶,主要营养来源于蜜环菌。我们在蜜环菌菌种培育方面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使天麻种植成本由原来每亩4万多元降至两万多元,产量也有了显著提升。”仇全雷说。该公司展示大厅内,天麻干果、天麻丝、天麻片、天麻酒等产品琳琅满目,展示了波密藏天麻产业的成果。
近年来,在挖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林下产业的同时,林芝还不断引进苹果、樱桃、海鲜等适宜高原种养殖的产品,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新跨越。
前一秒还阳光明媚,下一秒就下起雨来,不一会儿又是彩虹高挂、湛蓝如洗。感受着高原的多变天气,调研组来到位于米林市羌纳乡的盛世农业苹果标准化园区,只见一排排果树一直延伸到雅鲁藏布江边,朵朵白里泛红的苹果花清香怡人。
“在林芝种植苹果,温差大、病害少、甜度高,赚头也大。”深耕现代农业多年的园区负责人杨开平介绍,园区实施农机农艺组合、水肥一体化及“果草畜”循环的绿色生态化种植模式,2023年苹果产量达150多万斤,产值900多万元。园区土地从周边村庄流转而来,每年租金有600万元。很多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园区一年的务工收入就有四五万元。
高原渔业也是当前林芝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22年以来,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了120亩现代高原渔业科技示范园,开展虹鳟、鲈鱼、乌鱼和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养殖,目前养殖规模已超120万尾。
“我们经过反复探索,形成了‘微流水式可控养殖’‘高位池保温养殖’‘多层保温小棚养虾’等多种适合高原地区的养殖模式。为保护高原生态环境,采用工程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式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少量尾水经处理后还能灌溉下游果园。”援藏专家、来自广东珠海的水产养殖专家骆明飞介绍,今年基地的鱼虾产量预计达20多万斤,产值300多万元。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游则游,如今的林芝正积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探索产业新模式,构建以特色农牧、林下经济为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和美生活惹人醉
从318国道驶出,沿山路盘旋而上,转过一处山坡,一座藏式村落倏然出现在调研组眼前。这就是波密县古乡嘎朗村。整个村庄坐落在嘎朗国家湿地公园内,四周高山环抱,山谷内花草盎然,不大的嘎朗湖宛若蓝宝石镶嵌其中。
与嘎朗村村委会主任扎珠一同漫步村中,一栋栋藏式房屋星罗棋布,一头头牦牛或趴在路边,或在田野里啃着青草。“如今,越来越多喜爱生态田园风光的人到嘎朗村休闲度假,村里兴办的家庭旅馆、民宿有18家,还创办了集体非遗民宿。2023年,村里接待游客2.5万人次,村民通过参与旅游服务、销售旅游产品增收140余万元……”扎珠边走边介绍。
在林芝,像嘎朗村一样吃上“生态饭”的村庄不胜枚举。位于巴宜区林芝镇的嘎拉村,当属其中名头最响的那个。
嘎拉村因春季盛开的山野桃花而闻名。每年3、4月份,全村270余亩的野桃花竞相绽放,宛如一片粉色海洋,吸引着一批批游客不远万里、奔赴这处“世外桃源”。
调研组来到嘎拉村时,粉色已成了满眼的绿。一大早,村民尼玛多吉就拿上卫生工具,打扫起房前屋后的卫生。见调研组过来,他热情地拉着大家到他家中,喝上一杯暖暖的酥油茶。
“今年桃花节期间,我们嘎拉村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70万余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8.5%。其中,门票收入330余万元,旅拍、餐饮等商家的租金及村集体自营的茶馆、商超实现‘二次消费’近40万元。”作为嘎拉村所属的真巴村行政村的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掰着手指,细算起刚刚过去的桃花节收入,脸上堆满了笑容。
近年来,为更好推动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农业和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嘎拉村集中开展了道路硬化、管网入地、人畜分离、植树造林等工程,建设绿色篱笆、瓜果庭院,实施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村民也在积极行动。他们定期将回收的垃圾带到嘎拉村“绿色银行”兑换商店,赚取相应积分后再兑换商品。
1公斤矿泉水(饮料)瓶可兑换80积分、100个一次性杯可兑换200积分……商店墙上,贴着可回收垃圾兑换明细表。另一侧的货架上,摆满了可用积分兑换的酱油、洗洁精、牙刷、纸抽等商品。“截至目前,我们共兑换了23.6万积分,同时,农行还参考积分排名为其中13户发放惠农贷280万元,单户最高达60万元,大家的参与热情很高!”尼玛多吉介绍。
“绿色银行”正在林芝推广开来。自2022年起,林芝市乡村振兴局试点实施农牧民新风貌积分制,进一步激发农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截至目前,全市224个村全部搭建完成积分制推广运用平台。
天色渐暗,调研组走进位于林芝市区的工布公园,光彩夺目的音乐喷泉水景灯光秀正在上演。人们三五成群,或跳舞健身,或游玩赏景。
作为西藏占地面积最大、树种最丰富、功能最齐全的城市中央公园,工布公园分为儿童公园、城市公园、生态公园和工布天街四大区域,已成为林芝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家住附近的罗女士正在公园里跳舞,她激动地说:“我们几乎每晚都会到公园来,在画中起舞,简直太美了!”
林芝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经验启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林芝牢记嘱托,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科技创新、政策激励等举措,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经济蓬勃发展,为高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了有效路径。
科学规划与系统治理。林芝市在生态保护中坚持科学规划和系统治理的原则。通过制定《林芝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生态保护规划和政策,明确了生态保护的目标和路径。在具体实践中,林芝市实施了流域治理、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系统工程,有效提升了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基础。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林芝市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生态文化得到进一步激发。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开展生态文明讲座和环保活动,引导市民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念,自觉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同时,林芝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让生态文明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公众参与和社会共识的形成,为林芝市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创新驱动与科技支撑深度融合。林芝市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特别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通过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不断提升生态保护的科技含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和生态模型,实现了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生态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决策支持,确保了保护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生态文明与绿色产业协调发展。林芝市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共进的新路。林芝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既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增长,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有效的法治保障与政策激励。林芝市加强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新出台《林芝市雅鲁藏布江保护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部门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场主体在政策激励下积极投入发展绿色产业,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
(光明日报记者 邓海云 尕玛多吉 靳昊 杨桐彤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 丛志远)
(转载自《光明日报》2024年05月31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