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5月21日

旁村人家

向坤山

去年,我与旁村结缘,也熟悉了这个村子的人们。

“现在村里没了泥巴路,房屋都焕然一新,牛棚比我们过去的房子盖得还漂亮,要感谢广东中山援藏的帮助。”这是我在工布江达县金达镇旁村参加群众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活动,听村党支部书记扎桑讲的一番话。3月,虽然尼洋河畔、雪山脚下的旁村,寒意未去,但这句话让我全身暖意融融。

2022年底,我们在做援建项目调研摸底时,旁村给我最初的印象是脏乱差,污水横流,牲畜散乱,走进村子里遇到雨雪天气,脚都要踮着走,迟疑半天找块稍微干爽的地方才能落脚。房屋背后的猪圈、牛棚乱搭乱建,牲畜的粪便到处都是,苍蝇满天飞,呼吸都要憋着。经过研究,我们将旁村纳入2023年乡村振兴美丽宜居援建项目,通过半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村里的面貌。

现在走进旁村,房前屋后都是宽阔笔直的水泥路,穿村而过的国道318边,家家户户门口都建起了小花园,雨污管网都埋在了地下,电线也收纳得整齐划一,道路两旁,颇具工布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村委会主任次登扎西就住在新建的村委会旁边,见到我们过来,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喝茶。

村里环境好了,村民们合伙开了个茶馆,取名叫振兴茶馆。我问正在茶馆忙碌的尼珍,为什么茶馆取这个名字?她羞涩地说:“大家都觉得现在村子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希望今后越来越好,所以就取了这个。”驻村干部久登介绍说:“这个茶馆是联户制的,10个家庭为一个联户,一共有4个联户,每个联户经营2个月,平均每个家庭可增加收入上万元,现在才开始,慢慢经营收入会更多。他们还想借助318沿线和太昭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经济,开发民宿,让沉寂的旁村活起来。”

村“两委”班子为了焕然一新的村容可持续,今年年初开始开展农村新风貌乡村治理行动,对平时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丢垃圾的行为进行治理,由村“两委”和驻村干部每周进行一次检查打分,打分情况和不文明行为会在村微信群里公示,每月开展一次评比,每季度进行一次评奖,积分可以兑换家庭日常生活用品。扎桑说:“这个办法还真管用,仅开展了一个季度,就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每次在村群里公示,排在后面的都会打电话找我,说要给点面子,下次一定改正。”扎桑补充道:“通过这种方式调动群众自觉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树立新理念,养成好习惯,形成新风尚,村里将用3年时间,拿出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作为积分兑换奖励,兑出文明新气象。”

索朗次仁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由于援建项目,我认识了这位头脑灵活的藏族小伙子。他家里有挖机,运输车,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跑运输,租赁工程机械,仅去年带领村里的20多名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投工投劳,帮助群众实现增收160多万元。每次到村里,他都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做客。推开索朗次仁家精致的藏式大门,就是两层楼房。他媳妇索珍很贤惠,屋里屋外打理得干净整洁,走进宽敞的院子,柴火堆和农用机械都摆放得整齐有致,精心养植的花花草草生机勃勃。屋内精致的藏式茶几和木床一尘不染,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索珍是开展新风貌行动的带头示范户。她说:“这个活动真好,村里现在建设得这么好,大家都把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看着心里都舒服多了。”

我在村里认识了一位老党员,她叫巴鲁,今年76岁了。到村里时,我专门去看望老奶奶,她看到我就说:“哎呀,感谢你呀,帮我们把村子建设得这么好,我还感谢你,去年中秋节给我送月饼呢。”到老奶奶家,一进家门儿,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她在党50年的荣誉勋章,这是她最荣耀的一件事儿。我问老奶奶是什么时候入的党,她说:“是人民公社时期入的党。”

家里来了客人,老奶奶特别开心。连忙叫孙子和孙媳妇儿端上酥油茶。老奶奶拉着我的手,指着火炉旁童车里刚满两个月正在睡觉的重孙女儿说:“我现在享福呢,国家每年给我发八九千块,每月社保还有两百多,儿孙又孝顺,我现在都四世同堂了。”

离开老奶奶家时,老奶奶非要送我到路口。在路口,她指着整洁的村庄,新铺的水泥路对我说:“现在马路修得好,出门都不湿脚。房子住得也宽敞,不愁吃,不愁穿,以前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住的地方还漏雨漏水,这要感谢中国共产党呀!”

措吉看我和老奶奶拉家常,也凑了过来。她家和老奶奶是邻居,就住在隔壁。措吉爱人前些年因病去世了,她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我的同事、驻村第一书记阿旺赤烈向措吉介绍,说我是广东中山的援藏干部,措吉顿时有点兴奋,说:“我两个孩子都在内地西藏班上学,老大平措卓玛在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三,今年要高考了。老二德吉央宗,初中在福建三明市列东中学,现在又在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一。”我问她:“孩子上学有什么困难吗?”她说:“现在国家政策好,有“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用品)政策,花不了多少钱,没困难。”我又问:“孩子成绩好吗?”她铿锵有力地回答说:“好!”从她自信的回答和表情看得出两个孩子读书很争气,这是她的骄傲,也是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阿旺赤烈驻村一年多了,对村子里的情况如数家珍,他告诉我:“村里69户人家,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就有7个,这都是西藏未来的新希望。去年村里的洛桑曲珍,考进了西藏大学法学院,我还帮助申请了重点本科一次性生活补助。”他还向我介绍:“村里资源丰富,有天然牧草地18万多亩,存栏牦牛900多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现在,村民家里要啥有啥,日子过得好着呢!”

我说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集体咋样?扎桑抢过话茬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虫草采挖费,每年收益大约20万元。当然村集体收入没有村民多,最多的一户虫草采挖季节可以挣10多万。”扎桑的笑声穿过雪山下的新居,回荡在家家户户红旗飘扬的村庄里。

(作者系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