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鹿丽娟
1994年,旦增江久出生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镇色玛村。在这个曾经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旦增江久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父母种田、放牧。
“我们这个半农半牧的村,后来成为拉萨西站货场。还记得2006年3月1日开通运营时,我们村的村民都好奇地簇拥到现场观望那时的盛况。”旦增江久回忆道。
那年的7月1日,随着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西藏人民便和铁路结缘。旦增江久乐呵呵地说:“那年我才12岁,是第一次见到家门口飞驰而过的火车,真是高兴极了。”
自铁路开通以来,旦增江久的父亲积极响应村委会的号召,购买了运输货物的货车。也是从那时起,他成为父亲的副手,跟着父亲穿梭于拉萨西站货场。同时,他也更近距离地看到了火车,看到了真正的铁路职工。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种下了要成为一名铁路职工之梦的种子。
2014年填报大学志愿时,他毅然选择报考铁路专业,此时刚好西藏大学就有铁路运输专业,又可以去西南交通大学交换学习两年。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于是,果断报考了西藏大学。“我特别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是国家培养了我,造就了我。考上西藏大学后,我刻苦努力学习铁路运输专业知识,成功在2018年通过青藏集团公司招聘,成为一名真正的铁路职工。”旦增江久说。
旦增江久先后在格尔木车务段、拉萨车务段日喀则西站、拉萨西站制动员、连接员、车站调度员、车站值班员、调车长岗位学习,但是,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勤奋好学、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完成各项工作。
拉萨西站,业务性质为二等货运站,为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管内较大的货运站,主要承担西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的货物到发业务。货场面积为67万平方米,有到发线12条、货物装卸线路11条。夏天室外温度近30摄氏度,钢轨面温度在50摄氏度以上,钢轨面和车辆在骄阳烘烤下散发着阵阵热浪。
旦增江久的工作就是身着作业服、扎紧安全带、头戴安全帽、调试对讲机……一天的作业正式开始,每天要在移动的车列中进行瞭望、摘钩等,要随时攀爬滚烫的扶梯,重复小跑,弯腰、连结、摘除车辆间软管,完成各环节作业流程,这些动作一天要重复上百次。
作业期间,从车头到车尾,平均每个班要行走三四万步;每批作业最长时间要在室外不停歇地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每个班次平均累计步行十多公里,但是他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执行标准,练就了一副“铁脚板”。
“看着自己亲手编组的一列列满载着货物的列车从拉萨西站驶出,发往全国各地,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更为之自豪。作为拉萨西站的职工,我要发扬青藏铁路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旦增江久说。
“自从青藏铁路开通,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半牧半农的村庄,到现在的一排排崭新的小二楼,一应俱全的健身器材,我现在休班后走路5分钟就可以到家了,还能照顾家里年迈的父母,真是太方便了。”说着说着,旦增江久黝黑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在色玛村像他一样的还有很多村民,渴望着成为铁路职工。“没有铁路,没有铁路的建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村民阿旺激动地说。
如今,色玛村的村民在货场干起了保洁员、装卸工,还成立了村集体的物流有限公司,组建自己的运输车队,促进村里的经济发展,给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现在,村民都住上了洋房,开上了私家车,日子越过越好了。
色玛村的村民自建出租的仓库、车库、物流园、餐馆、茶艺馆、超市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村中出现,部分村民的月收入提高到人均1.5万元以上,真正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