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热血丹心映高原 ——帕里边境派出所谱写警民鱼水情深的时代赞歌 2025年06月20日


编者按

本报通讯员 永青 本报记者 赵文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依法治藏重要原则,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西藏、平安西藏,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在喜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为全面展现法治西藏、平安西藏建设成就,生动讲述基层实践与奋斗故事,本报即日起推出“依法治藏·步履铿锵”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平均海拔超4300米的“世界高原第一镇”亚东县帕里镇,一条“模范路”静静延伸。这不仅是一条普通的路,更是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帕里边境派出所用六十余载忠诚奉献铸就的荣誉之路。

200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该派出所“模范边防派出所”荣誉称号。当时,数名主流媒体记者与民警共同提炼出的“四个第一”精神——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自此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面鲜红旗帜,指引着一代代帕里民警。

帕里边境派出所自1961年组建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戍边民警,扎根雪域高原,六十余载如一日,用忠诚与担当守护着边境安宁,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警民鱼水情深赞歌。

生命守护:

风雪中见证深情

翻开帕里边境派出所厚重的“民情日记”,每一页都记录着与群众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

2019年2月27日,帕里到亚东的道路被暴雪封锁,5辆车、15名群众被困,半米多厚的积雪成为救援的巨大障碍。在零下25摄氏度的严寒中,民警们挥舞铁锨,硬生生在冰天雪地里凿出一条生命通道,成功救出被困人员。

与此同时,暴雪还导致40余辆车、180多人滞留帕里镇。其中,部分缺氧严重的旅客情绪激动,试图冒险上路,教导员沈鹏飞耐心劝导安抚;9名刚从区外抵达、高反严重的旅客被民警迎进温暖的宿舍;民警旦增索朗化身“蓝衣天使”,分发抗高反药品,甚至启用了派出所宝贵的制氧机。

“有困难,找政府、找警察、找部队!这不是一句空话!”民警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承诺,妥善安排食宿,为焦急的旅客排忧解难。

“这次虽然是经历了生死边缘的考验,但最终平安脱险,非常感谢民警的无私奉献!”获救群众的肺腑之言,是对民警最好的褒奖。

……

这份“生命守护”的传统,深植于派出所的血脉。二社区三组居民扎西卓玛至今铭记着2007年的恩情:“父亲重病急需输血时,符合输血条件的朗嘎次仁士官二话不说就挽起了袖子……”

六十余载的岁月里,帕里边境派出所的民警总是随叫随到,是群众危难时刻坚实的依靠。

温情服务:

“背包里”的民生与“茶香里”的和解

“突及其(藏语:谢谢)!没有你们,我弟弟的身份证真不知该怎么办。”次旦大叔紧握民警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24年2月17日,派出所背包警务队在走访中了解到,次旦大叔患有精神疾病的弟弟因无法自理和沟通,加之次旦大叔年迈腿脚不便,一直未能办理身份证。民警立即带上设备上门采集信息,并第一时间将办好的证件送到家中。

“背包警务”正是帕里边境派出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缩影,重点为出行不便的老人、残障人士、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将温暖送到家。

这份温情更体现在长期的关怀中。帕里镇四居委会的残疾青年次仁玉珍,因幼时高烧影响语言和行动能力。从2000年到2022年,22年来,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逢年过节,派出所民警们从未间断过对她的照顾和探望。

(下转02版)(上接01版)

“民警们每次来都带着生活必需品,还帮着打扫卫生、干活,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次仁玉珍的妈妈动情地说。民警们用二十余年的真心真情,续写着这段暖心故事。

除了扶危济困,化解矛盾也是服务群众的重要一环。

“本就是邻居,问题解决了,心里就舒坦了。”2024年9月5日,在派出所的“三杯茶”调解室里,商户马某与边某握手言和。

原来,因辖区停电,马某使用发电机产生的噪音和油烟影响了边某餐馆营业。民警启动民族团结纠纷调解机制,巧用“三杯茶”调解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仅一小时便促成双方和解。

帕里边境派出所创新完善“三杯茶”调解法,将镇政府、法庭、驻村工作队等多方力量纳入调解队伍,形成派出所牵头、多方协同的调解体系,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和谐局面。

六十余载岁月流转,从老一代戍边民警为牧民送医送药,到如今移民管理警察组建“彩虹服务队”、推行“十心服务工作法”,帕里草原上民警奔波的身影从未停歇:在“三杯茶”调解室里化干戈为玉帛,以“5+2”办证模式方便牧民,将“卓木拉日公益电影院”等便民设施升级成群众家门口的幸福站。

一组组无声的数据饱含深情,2013年以来,累计办实事15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600余起,服务帮助群众4000余人。群众的认可与满意,始终是丈量派出所工作的“金标准”。

精神传承:

“95后”民警鞋底的密码

“95后”民警谭伊的蜕变,正是“四个第一”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2020年1月初到所里时,语言不通的他面对群众只能“嘿嘿笑”。但他拜“帕里活地图”副所长白玛仁青为师,刻苦学习。短短几年,便从业务“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达人”。

为破解580平方公里辖区内流动牧场管理难题,谭伊与白玛仁青、旦增多吉等民警历时一个多月,走遍牧场,更新完善了厚厚的四本辖区牧场信息统计本,并建立起包片责任和动态更新机制。

“这里面记录着100多户牧民的基本情况、牲畜数量、转场时间和地点……每一条数据,都是‘四个第一’精神的体现。”谭伊手捧统计本,一脸自豪。

派出所所长旦增桑布说:“精准的基础数据是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承诺的基石,我们‘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率和准确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

六十余载亲情付出,铸就了满墙荣誉:从“全国模范边防派出所”“全国青年文明号”、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到总站“优秀基层党支部”、国家移民管理局“集体二等功”。每一枚勋章的背后都闪耀着不变的初心。

然而,比奖牌更珍贵的是牧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真情:老阿妈们会捧着连夜打好的酥油茶守候在巡逻路口;孩子们见到警服便会绽放灿烂的笑容;牧民们自发组成“边境守护志愿队”,与民警并肩巡边……

“我们守护群众,群众更在守护我们。”帕里边境派出所教导员胡浩动情地说,“这种生死相依的感情,早已超越了职责,融入了血脉亲情。”

如今,当高原的风掠过那条见证光荣的“模范路”,“四个第一”精神已深深融入民警们巡逻靴上的泥土、调解室中氤氲的茶香,在新时代边境治理实践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