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一棵树带来的希望” ——阿里军分区某边防团植树记 2025年04月08日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香香

“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植被生长极为困难,无论单看哪一项条件,都不适合树木生长。但偏偏有人和恶劣环境对着干,为了心中希冀的那抹绿色,近日,阿里军分区某边防团的官兵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种树行动。

想来容易,实干却并非易事,行动一开始,挖坑就成为官兵们面临的首个难题。

某营区周边入目处一片空旷、苍凉,山峰连绵,不见生机。土地更是因天气寒冷,常年被冻土覆盖,坚硬如铁,一镐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浅痕。为了挖出树坑,官兵们常常要耗费平原地区两倍的时间和体力。中士李德文回忆:“刚开始挖树坑时,铁镐、铁锹非常容易断,大家的手很快就磨出了血泡。但没人退缩,就盼着能早日把树种下。”

面对冻土的阻碍,不能坐以待毙,那便主动出击。他们不断尝试有效的挖掘方法,利用阳光的力量,待土壤稍微松软后,再赶快进行挖掘。这一方法大大提高了挖坑的效率,为植树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难关一个接着一个。树坑挖好了,树苗成活的问题怎么解决?官兵们开动脑筋,又想到了一系列特殊措施。他们从农场运来肥沃的土壤,与冻土混合,改善土壤结构。为树苗包裹上厚厚的棉絮,防止冻伤。再搭建起防风屏障,抵御强风的侵袭。栽树时,还会严格控制树苗的深度和间距,确保每棵树苗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和阳光。同时,还会在树苗周围覆盖地膜,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

最后,到了浇水环节。营区周边降水稀少,天然水资源匮乏,官兵们只能从连队取水。由于树苗浇水点离连队较远,官兵们常常要抬着沉重的水桶,在连队和浇灌地来回穿梭。

后来,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官兵们制定了详细的浇水计划。他们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天气和树苗的生长情况,科学调整浇水量和浇水频率。在树苗生长初期,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随着树苗的逐渐长大,减少浇水次数,增加浇水量,甚至还积极探索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番操作下来,深深感受到在阿里种树确实是一件劳心劳力的活儿,但禁不住大家心中都有一颗种子在发芽,梦想长出一道道耀眼的绿。

某连连长谭满说起种树的事情,也表现得兴致昂扬。他说:“在选择树种时,我们也颇费心思,一般会选择适合在高原地区生长,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和抗风沙能力的树种,比如红柳、沙棘等。还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看我们现在已经逐渐掌握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栽树方法。”

用汗水浇灌绿色希望,让绿色在高原延续。尽管每年树苗成活率在四分之一左右,但在阿里军分区某边防团,种树已然成为一项具有仪式感的传承。每年老兵复员、新兵下连时,新战士会在老兵的带领下,亲手种下树苗,接过守护绿色、保家卫国的接力棒。

阿里高原的风昼夜不歇,吹着每一张面孔。可在这些最可爱的人心里,种下希望,扎了根,迟早都能长成绿色屏障,陪着一代又一代边防战士驻守边疆。

图为官兵们在挖树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