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5年05月20日

有事“码上说” 实事“马上办”

——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综治中心“民情通办平台”获群众称赞

本报记者 赵文慧

“楼道杂物堆积,多次沟通无果,扫个码,第二天就解决了!这二维码太方便了!”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的居民对“民情通办平台”赞不绝口。如今,在夺底街道综治中心、调解室、居民委员会和居民楼里,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正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的便捷窗口,也见证着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夺底街道综治中心推出的“民情通办平台”,构建起“群众点单、平台派单、部门接单”的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实现矛盾纠纷“一网通办”。群众只需手机扫描“二维码”,填写住址、诉求、联系方式等信息,就能快速反映问题,真正做到有事“码上说”,实事“马上办”。

自今年2月“民情通办平台”上线以来,它不仅拓宽了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还显著提升了基层工作效率。群众通过平台以问卷形式提交诉求,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每日定时收集信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问题类型,精准分派给网格员或村居。一般问题7个工作日内办结,复杂纠纷则启动“线下+线上”联动调解机制,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通过‘民情通办平台’办理的实际案例,生动诠释了高效便民的服务特色。”夺底街道司法所所长巴桑卓玛说道。

2月,因某公司维修电路导致村民房屋受损引发纠纷,村民通过“民情通办平台”提交诉求后,街道综治中心迅速响应,线上接单、线下联动,协调相关人员和村居法律顾问参与调解。经过两次耐心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成功化解矛盾。

5月,“民情通办平台”接到一起房屋租赁纠纷。租客因工作变动异地入职,收入减少,拖欠房租,双方沟通不畅导致矛盾激化。属地村居多次调解未果后,纠纷移交至“卓玛调解室”。调解员通过微信和电话,从情、理、法多角度开展调解工作,既体谅租客难处,又强调契约责任,最终促使租客承诺尽快结清2000余元拖欠房租。

数据显示,“民情通办平台”运行以来,小区环境和公共设施类问题成为群众反映的焦点,占诉求总量的85%以上。其中,涉及多部门协作的公共设施类问题虽仅占比20%,但因协调难度大,成为平台重点解决对象。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受理群众相关诉求78件,办结率达98.3%,群众满意度高达98.7%。

“民情通办平台”在实际运行中已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展现出强大的服务潜力与创新活力。当前平台正处于持续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后续在拓展服务覆盖范围的广度、深化技术应用的精准度与稳定性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空间。巴桑卓玛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扩宣传、强技术”稳步推进平台优化升级: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发布多语种操作指南,线下组织社区宣讲队开展培训,重点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和老年群体掌握平台使用方法;同时积极配合拉萨市司法局研发专业化诉求平台,引入智能派单系统,实现诉求自动分类、精准派发,并增加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推动“民情通办平台”向智能化、高效化迈进。

善治善为,善作善成,以“民情通办平台”为依托,夺底街道综治中心将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记者手记

二维码里的基层治理温度

在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采访时,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那一个个小小的二维码,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基层治理的大文章。当有诉求的群众用手机轻轻一扫,一个连接民意与服务的通道就此打开。

群众生活中的小事,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这让记者深刻感受到,基层治理从来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关乎每个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小事中。

夺底街道综治中心的实践,展现出基层治理智慧的闪光。“群众点单、平台派单、部门接单”的全流程闭环体系,打破了以往信息传递的壁垒,让问题解决跑出“加速度”。无论是电路维修引发的纠纷,还是房屋租赁矛盾,平台都能迅速响应、精准调度,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与街道综治中心负责人交流时,记者看到了基层工作者的清醒与担当。她坦言平台存在的不足,也清晰规划着未来方向。从多语种宣传到智能技术升级,每一步改进都直指民生需求,彰显着为民服务的初心。

相信,随着不断完善,“民情通办平台”必将为基层治理探索出更多经验,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