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文慧
“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加速,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矛盾风险不断增多,加快推进全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具有更加现实的必要性、紧迫性。”近日,就全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相关情况,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秘书长杨耿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杨耿说,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实践,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的关键举措,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是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综治中心建设工作,将综治中心建设纳入了《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2025年工作要点,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十四五”平安中国建设规划》《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的意见》等,对综治中心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法委把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今年3月底,召开现场会专门部署推进,深刻阐释了综治中心的职能定位、实质内涵和规范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党中央关于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为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藏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全区上下攻坚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引领推动。
“西藏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上已迈出坚实步伐。”杨耿介绍,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部署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区市、县、乡三级初步实现综治中心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2个县级综治中心实现规范化建设,196个县级政法部门、信访、人社等单位,以及64个品牌调解组织、526名专职人民调解员、金牌调解员和律师等通过多种方式入驻县级综治中心。
谈及创新举措时,杨耿介绍,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立足区情,起草《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具体举措》,统筹指导推进全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同时,建立“周通报、月调度”机制,精准把控建设进度与成效,确保综治中心按时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功能整合方面,着眼打造“多中心合一”的解纷综合体,统筹“一站式”矛调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资源,整合政法单位、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群团组织,采用“常驻+轮驻+随叫随到”模式,实行合署式办公、一体化调度、一站式服务,通过调解、仲裁、公证、法律援助等多种方式,让矛盾纠纷在中心内“一站式”化解。
在保障综治中心高效运转方面,进一步完善规范“登记受理、分类流转、多元化解、闭环管理”的工作流程,健全统筹调度处置、首问责任、联席会商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明确入驻部门职责,以制度保障工作精准高效开展。
科技赋能是提升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杨耿说,我们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着力“补缺陷”,优化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系统功能,建好用好全区统一的“综治平台”,开发应用综治视频通讯APP,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提升风险研判和指挥效能,推动综治工作从“人海战”向“数字战”转型升级;二是着力“破壁垒”,以“雪亮工程”“综治平台”“警综平台”为动脉,打通横向部门数据汇入、纵向基层数据采集录入渠道,做到应享尽享、能享尽享;三是着力“强应用”,充分发挥“综治平台”风险分析预警、矛盾纠纷分类流转、群众诉求及风险上报反馈等功能,促进综治业务纵向办理、横向流转、跨域协同;四是着力“保安全”,全面加强业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严格数据访问权限管理,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杨耿坦言,尽管我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受西藏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公共服务半径大等因素影响,部分综治中心在功能设置、资源整合、机制运行、宣传引导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距中央部署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针对这些问题,杨耿表示,将抓住解决突出问题这一关键,主动适应化解矛盾纠纷的现实需求,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积极整合各类解纷资源入驻、轮驻,运用好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法律监督等法律手段,着力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打破“部门各自为政、资源碎片化”的困局,确保全区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平台作用,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综治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功能、工作流程及便捷优势,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持续提升社会知晓率和群众的认可度。
杨耿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综治中心“五个规范化”建设,着力完善综治中心基础设备、集成综治信息化平台系统、优化完善畅通运行机制、深化拓展为民服务体系、强化宣传引导社会参与,实现各级综治中心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五有”目标,不断强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