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一位视障人士张先生申请导盲犬被拒绝了,居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前期在邻居们中间征询意见时,有一户居民因为怕狗而反对。对视障者来说,申请到导盲犬的机会本就非常难得,没想到最后一步竟然被邻居给挡住了。当地残联和居委会表示,已经开始做协调工作,邻里间的反对,不应该是申请工作的终点。
导盲犬是视障人士“看”世界的眼睛,承担着无数细腻又复杂的任务——带着主人安全穿越马路、辨别障碍、避免危险,还提供情感支持,帮助视障人士自由出行,更顺畅地融入社会。
申请导盲犬一定要邻居同意,无论法理还是情理,都站不住脚。从法律上说,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导盲犬申请程序中,邻居具有一票否决权。相反,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反而对残疾人携带服务犬进入公共场所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导盲犬进社区,在没有明确权益受损的前提下,邻居是无权反对的。
从情理上说,经过严格训练的导盲犬,社会化程度更高,不会随意吠叫,不会乱跑,安全性好。导盲犬是有国家标准的,使用者要先和导盲犬接受一个月的共同训练,让彼此适应,也让使用者学会如何规范地饲养和正确地下指令。导盲犬的服从训练和卫生管理,都是远远超过普通宠物犬的。普通人养宠物犬不需要邻居同意,盲人使用导盲犬却需要,这样的“双标”,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目标是相悖离的。
那么,为什么当地居委要征询邻居意见呢?他们依据的是上海市残联制定的《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导盲犬申请换证和退役事项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对申领导盲犬的居住条件、家庭情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对家属是否同意,邻居有无意见,也要求去征询。但据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办法并没有规定必须100%同意,而且这份文件还没有正式出台。
站在残联管理导盲犬的角度看,申领条件中加上征询邻里意见,并非全无道理。虽然导盲犬进入公众视线已经二十年了,人们对导盲犬的名称并不陌生,但由于导盲犬训练成本高、训练时间长,全国才有400多只现役导盲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概率很低,绝大多数人没有与导盲犬相处的经验。此前,上海浦东新区某小区就发生过因导盲犬排便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如果处理不善,会给视障人士带来困扰,还会成为邻里关系的一道裂痕。
哪怕是在导盲犬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国家,也存在相当比例的公众拒绝接纳导盲犬的情况,这恰恰说明宣传与沟通的重要性。因此,在导盲犬进入社区前,先跟邻里打声招呼,让居民了解导盲犬的作用和重要性,争取理解和支持,也是未雨绸缪,将可能的矛盾提前化解在萌芽里。视障人士的需求和邻居的利益并不对立,多一分共情、少一分偏见,导盲犬的到来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张先生申请导盲犬受阻的案例,说明征询意见这条规定过于模糊,且没有在基层执行层面进行充分解读,导致执行时跑了偏。基层工作人员没有理解征询意见的目标是宣传与沟通,为导盲犬的进入扫清障碍,反而简单粗暴地要求“100%同意”,把维护邻里关系和谐的责任推到了视障者这一边。这才把助力残障人士便利生活的举措,变成妨碍他们享受应有权益的门槛。
导盲犬是盲人的眼睛,也是社区文明的镜子,我们都应以包容之心,营造一个视障人士和导盲犬自由出行的环境,这是对残疾人权益的尊重,也是社会应有的温度。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