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划在石头上的文字、图案,崖壁上的题记,造像的璎珞、臂饰等,这些都是独属于石刻的语言。所以,在我眼中,石头是会‘说话’的。”从事石刻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十年的格旺如是说。3月24日,一场名为“会说话的石头——西藏石刻艺术”的分享会在拉萨举办。“会说话的石头”既是对石刻艺术的一种生动比喻,也是对石刻艺术研究者工作的一种形象描述,提醒我们要用心去聆听这些石头的声音,去感受它们所传递的历史与文化魅力。 文/图 记者 赵越
从事石刻研究工作 足迹遍布全区74县区
春风和煦,拉萨市文化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系列活动“会说话的石头——西藏石刻艺术”分享会在拉萨隙马画廊举办。分享嘉宾格旺是日喀则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同时担任日喀则石刻艺术博物馆负责人。此次分享会也吸引了众多的文博爱好者参与,他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漫漫历史长河里,精美的石头诉说着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自2014年,格旺开始从事石刻研究工作。为了摸清西藏石刻文化的家底、保护石刻文物并填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他走遍了全区74县区,走访石刻文物遗存点,开展石刻文物遗存点调查,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石刻、石碑进行鉴定及数据采集工作。此外,他还自学了文物鉴定、摄影、传拓、雕刻临摹、文物修复等各种专业技能,并成功考取西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先后编辑出版了《西藏石刻考古》《喜马拉雅石刻艺术》等专业著作。
2
石刻文物内涵丰富 就地保护工作取得进展
记者从分享会上了解到,我区石刻文物内涵极为丰富。石块石刻造像主要分布在山南、日喀则等地;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昌都、拉萨、日喀则等地;石碑主要分布在林芝、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建筑构件及装饰石刻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等地;岩画主要分布在阿里、日喀则、那曲、林芝等地。
西藏幅员辽阔,独具特色的西藏石刻艺术散落在高山、荒漠和村落中,难以接近,以至于鲜有人知。与区外其他著名石窟相比,西藏石刻艺术的保护和研究长期处于稚嫩和未开发的状态。这些石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印证着西藏的历史文化。在这一背景下,格旺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走访、研究、保护工作。分享会上,他自豪地说:“我的团队开展的石刻文物就地保护工作,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物局和日喀则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老百姓的保护意识也日益增强。”
“怎样就地保护石刻呢?”分享会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不少参与者积极提问。格旺耐心细致地作出解答:“以石块石刻为例,如果我们在田野间发现了残缺的石刻,就会选取材质相近的泥土,将石刻就近固定在墙面上。石刻与石刻之间用细小的砂石固定,把可移动文物改变成不可移动去保护,防止石刻再次被移动、受损。”
保护之路漫长 欢迎文博爱好者共同研究
活动现场,格旺还向大家展示了金石传拓技艺。在格旺老师的带领、指导下,观众们跃跃欲试,现场不时传出“咚咚咚”的声响……传拓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艺,也叫捶拓、椎拓,是用墨和传拓工具,将刻在石碑、青铜器、甲骨等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于纸上的一种技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仍在文物、考古和古籍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格旺在分享会上说,西藏石刻文物保护之路依然漫长。今年,他计划编辑《日喀则石刻艺术》《日喀则石刻艺术博物馆》等专业著作。同时,他向现场的文博爱好者发出邀请:“我们有很多一手资料,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研究,共同将西藏石刻艺术的美好呈现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