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4月09日

在林芝遇见魅力卡斯木

何其燊

       又到3月桃花季,说起美丽的桃花,不得不让人想到西藏林芝成片的桃林。

说到西藏,我就会想到阿佳啦热情献上的哈达、捧出的青稞美酒;想到那日出金山的神圣高洁。

2023年夏天,我有幸去往西藏,在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美丽的卡斯木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在这里,我记住了油菜地里机械的轰鸣,记住了氆氇加工坊里阿佳们娴熟地穿针引线,记住了村头李子正红、麦子正黄时的美景……

2023年7月26日,初来乍到卡斯木村,村党支部书记桑吉措姆、村委会主任达娃次旦和第十二批驻村工作队队员在村委会大门口给了我热情的欢迎。桑吉措姆紧紧握住我的手,操着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说:“小何,欢迎你来!”

刚来到卡斯木村没多久,体验的第一件事就是村里的农作物收割。连续一周的时间里,我每天跟着驻村工作队队员到村里的油菜地和冬小麦收割现场,向乡亲们讲解安全生产和燃烧秸秆注意事项,配合村民完成收割任务。烈日当空,虽然微风不再和煦,但比日头更热烈的是丰收的喜悦。

收割完成后,小麦晾晒储存又是接下来的重头戏。村委会前的大片空地,是村民们晒麦的最佳场所。每天早上九点不到,阿妈啦们会准时推开村委会大门,从活动大厅里搬出自家的小麦,在院子里铺晒开来。

晒麦之余,阿妈啦们围坐在屋檐下的阴凉处,彼此分享着酥油茶,唠一会儿闲天,时不时用耙子把晾晒的小麦翻个面,一天的时间便悠悠然结束了。

靠天吃饭的营生,最是害怕天公不作美。晒麦亦是如此。遇到天气突变,村委会工作人员便会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集体出动帮忙抢收小麦。

雪域江南,八月的天阴晴不定,一天腾挪几次都是常态。一番忙碌后,当我回到座位上时,只觉得腰的酸涩手臂的疼痛和袋袋安全贮藏的小麦相比,显得没那么突出,这应该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在村主干道拓宽和围墙修葺过程中,村民和工程队发生了一些小矛盾。调解矛盾是村委会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既要稳定村民情绪,保障工程在九月底如期完工,还要确保村民利益不受损害。工作一次做不通,就入户讲,磨破嘴皮子讲,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总能获得群众的理解。

走在村道上,一天不同一天,亲眼见证村主干道的围墙和地面从无到有,旧貌换新颜。乡亲们脸上的笑容,凝聚在高原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中。

卡斯木村共有51户192人。在一个月时间内,我对8户人家进行了入户走访,结合前期驻村工作队开展的工作,入户走访工作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侃大山唠家常”对我而言是不小的挑战,语言关是我要越过的一座大关隘。卡斯木村群众普通话大多不太流利,甚至还不会说。只有更好交流,才能更好融入。我给自己加课,开始学习藏语。一个月下来,还颇有成效。在与群众的共同生活中,我似乎成了真正的卡斯木人。

民居院内,果树繁茂。红透的李子挂在枝头,沉甸甸地垂下来,一阵风过,清香扑鼻。入户多了,每家每户种的红李子、桃子、鸭梨都尝了个遍,刚下枝头就入口中的新鲜劲,酸甜可口,是离开后也还会想念的味道。

在填写“西藏自治区2023年乡村工匠推荐表”时,我才真正了解了桑吉措姆。她创办的“巾帼传统氆氇加工传习基地”,想方设法将妇女吸纳进坊,让她们掌握一门技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收入。氆氇,是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在日常生活中广为使用,是藏族人民引以为傲的传统手工技艺。当下,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为妇女就业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为群众创造了一条致富路。

2023年8月,在桑吉措姆和驻村工作队的推动下,林芝市福建商会党支部书记受邀带领商会党员代表来到卡斯木村,村企携手,共同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商会给村里的困难群众送上了大米、面粉、牛奶、食用油等物资。此次活动由我负责对接联络,首次尝试相关的协调组织工作告捷,成就感和自豪感难以言表。

基层工作中,文字留档十分重要。在村委会工作,我也一直在负责有关的文字、文件工作。期间,发生了一件啼笑皆非的小插曲。由于村委会的大门没有设锁,在结束工作后的一个夜晚,一头牦牛闯入村委会,把一本入户调查本,全部咀嚼干净。第二天我们发现时,只剩下零星的两页纸。后来,大家都笑称这头牛是全村最有文化的牛。

感恩遇见,感谢卡斯木村。短短一个月时间将我从外来客变成一个“新卡斯木人”。卡斯木的经历,只是“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的开始,却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怀揣着感恩的心,我要把全体卡斯木村村民、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教会我的知识,随着我用青春丈量祖国大地的脚步带到更远更多的地方。

卡斯木村,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