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清明又至,全国多地广泛开展缅怀先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系列活动。近日,人们来到烈士陵园、纪念公园、革命博物馆等地,忆亲人、祭英烈、寄情思,于追思和回望中汲取奋进力量。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在跨越时空的思念与坚守中不断延续。
缅怀·菊花寄相思
4月2日清晨,阳光洒落在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来自贵州省普定县的陈明秀烈士女儿为父亲献上花篮,手抚墓碑,激动难掩。她哽咽地说:“我们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安息之地。”
陈明秀烈士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牺牲时年仅22岁,是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寻亲服务以来找到的一位贵州籍烈士。
2023年,在长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和贵州省普定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共同努力下,两地工作人员反复比对、印证信息,终于让陈明秀烈士与女儿在长春“相见”。
陈明秀烈士外孙王刚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还能找到外公,让我们有机会来墓前祭拜,圆了一家人的梦想。”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花一树寄相思。
4月3日,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松柏环绕、群雕矗立,800余位烈士亲属、学生、官兵、群众等社会各界代表手持鲜花,绕墓一周瞻仰烈士墓,依次向革命烈士敬献小白菊。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78岁的烈士亲属夏吉演带着菊花来到父亲墓前,一遍遍擦拭着墓碑,诉说自己的思念。
“1949年,我的父亲夏惠禄在渣滓洞英勇就义,那时我才3岁。”夏吉演说,如今大家族已是几世同堂,孩子们继承先辈遗志,在学校、机关、村社宣讲红岩精神,将红色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守护·初心永不改
在英烈们长眠的地方,还有一群特殊的“守护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烈士义务守陵,让红色故事永续流传,让英烈精神绽放光芒。
4月1日,71岁的陈金国像往常一样来到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崇杰村杜崇杰烈士陵园。一个箩筐、一把扫帚,为烈士义务守陵,他坚持了58年。
据《黄陂文史》记载,杜崇杰曾任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五区区长,1942年牺牲。1966年,当地在其牺牲的地方修建烈士墓,后来扩建成“杜崇杰烈士陵园”。
迁葬时,陈金国清楚地记得,自己摸到了烈士腿骨上的刀伤,“那是为保护百姓留下的伤痕”。
清明将至,不少学生来此缅怀先烈。“我会给孩子们讲烈士的故事,告诉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用实际行动向榜样们学习。”陈金国说。
在重庆市綦江区石壕红军烈士墓,五位无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今年62岁的赵福乾,和父亲先后守护烈士墓30余年。
“石壕镇是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们从小听着红军的事迹长大。”赵福乾说,父亲赵忠怀曾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回来后,就开始义务整理、讲述石壕红军烈士墓的故事。
后来,赵福乾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讲了一辈子的红军故事,还培育起一支由20多位年轻讲解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
“如今,来烈士墓瞻仰的干部、群众越来越多,有时一天要接待3至5个团队。虽然这5名红军烈士没有名字,但我们一定会把他们的故事讲下去。”讲解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彭天羽说。
传承·赓续红色血脉
慎终追远,勇毅前行。在一片片红色的热土上,人们追思历史、踏寻先辈足迹,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静默无言地擦拭墓碑上的灰尘,触摸墓碑上烈士的生平事迹……凭一腔追思,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默默用行动致敬英雄。
“祭扫、擦拭墓碑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深远,能够让他们更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思想修养。”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辅导员王岩说。
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于娜介绍,来园祭扫的群众来自各行各业,“当前日接待量在2万人次左右,预计清明期间将接待祭扫参观群众达15万人次。”
近半月来,位于湖北武昌“红巷”的武汉革命博物馆接待观众量达8万人次。场馆里随处可见身着红马甲的青少年志愿者,热情地为观众提供咨询导览和志愿讲解服务。
“我在做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深受教育,每每讲到先辈们为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时,都会非常感动。很荣幸能够作为‘红巷苗苗’志愿者,讲述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来自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吴煌玮说。
围绕清明节,武汉革命博物馆还推出了系列活动和新展览,通过诗词朗诵、歌舞表演、实景剧等多场红色主题活动,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旅游“火”起来。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 周思宇 胡戈 熊翔鹤 唐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