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友
走了那么远,还是走不出那束圣洁的阳光。抬眼望去,莽莽高原,初心犹在。再仰头,蹉跎五载,热血未凉——目光尽处,是魂牵梦绕的日喀则。
依然记得,2016年7月3日,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人才赴藏誓师大会上,领队字字铿锵的一段话:“接下来的三年里,我们将工作在珠峰脚下,生活在雅鲁藏布江边,在遥远的雪域高原开启一段终生难忘的奋斗旅程……信仰与党性,使命与忠诚,责任与担当,都将在日喀则这片热土上得到最坚实的锻造与锤炼!”
走了这么久,为什么仍难以割舍,为什么一步三回头,紧紧握住的双手,为什么就是不忍松开,那碗滚烫的酥油茶,为什么还是没有喝下?
在拥堵的繁荣街市,会突然站在那儿发呆,想起查果山下与藏族同事一起“战斗”的场景,寸草不生的荒野上,硬是种出一片现代化的珠峰文化创意产业园。我们争分夺秒,公寓是前线指挥部,饭厅变成了专班会议室,夜晚是复盘推演和谋划部署,藏族同事心疼了,说这样下去你们的身体会扛不住。领队坚毅的目光扫过每一位队员,扛不住也要扛,这是党对我们的信任,这是黑龙江父老对我们的嘱托,这是我们来西藏一回的价值所在。
当来自全国的援藏干部与藏族同胞团结奋斗在一起,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还有什么高山我们爬不上去,还有什么险滩我们跨不过去,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不能战胜?
我们从在藏干部的常年坚守中得到感召,我们从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忠诚奉献中汲取力量,我们从藏族阿妈善良质朴的眼神中感受温暖。接力棒在我们手中,那些曾经激荡在胸中的豪言壮语,此时此刻全部化为默默无言的执念,那就是,我们驻守高原的每一天,多做一点事,再多做一点事,别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信赖,别让自己的一生留下一丝一毫的遗憾。
怎么也忘不了,那次在仁布县调研时的惊险一幕。我们从德吉林镇去康雄乡,要翻越一座4600米的山,这在下乡路上是很平常的事,车子在盘山路上逶迤前行。突然,车身一阵颠簸,司机次平兄弟的表情瞬间严肃起来——我望向窗外,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我看见一排排南瓜大的石头,夹着石沫灰尘,从坡顶上飞速滚落,山体滑坡,马上停车,停车!次平兄弟没有理我,双手紧握方向盘,目光如炬,沉稳地向前冲去——我回过头,车后是更加密集的落石,一些碎石击打在外侧车壁上、轮胎上、挡风玻璃上,发出闷雷般不绝于耳的响声。车子在次平兄弟果敢的驾驭下,犹如一只猛兽,终于冲出滚石的狂轰。领队身边的玻璃已经裂痕纵横,他却一脸镇静地看着前方,没有一丝惊慌。后来我从次平兄弟那里得知,像这种情况,他们已经历多次,领队从未与我们说起,更不会和他的家人说起。次平说,一心想为藏族同胞做事的人,一定会平安的。
怎么也忘不了,日喀则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和队友们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阳光拂过花坛,铺洒在院子里,有的队友在给孩子上课,描述天安门前升国旗的情形;有的队友在教日喀则第一支少年队队员练乒乓球,他们的梦想是成为高原上的世界冠军;唯一的援藏阿姨在给小女孩梳辫子,她的手轻轻地抚过孩子的头发,仿佛抚摸自己的女儿;那个爱吃东北酸菜的小机灵鬼达瓦,此刻静静地坐在那儿……他哪里知道,多年以后,他仍然一次又一次出现在队友叔叔的梦里。
怎么也忘不了,那位白内障术后复明的白久老人,他历经沧桑的双手从藏袍里摸出一封信,颤抖地塞到领队手里。领队在手中掂量了许久,他把这页老人亲手写的、密密麻麻满满一纸藏文传给队友,队友再传给队友,每个人都无法辨识信上的字,但是每个人都知道,白久老人要表达什么,老人重新清澈起来的目光里,已然给了我们无法承受之重量,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被融化,那一刻,莫说三年,即便三十年所有的付出,都不及一位老人慈祥的笑容。
这笑容,照亮了整个雪域高原,也照亮了我们和我们从未褪色的初心。
(作者系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