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2月12日

年夜饭里的高原味道

图为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队员一起包饺子。

图为游客在珠峰脚下的民宿内演唱歌曲。

图为阿里地区双集中供养中心工作人员为老人盛“古突”。

图为西藏成办驻那曲市色尼区色尼雄塔村工作队队员吃火锅过除夕。

图为林芝火车站工作人员在食堂吃年夜饭。

图为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队员在挂灯笼迎新春。

图为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队员在挂灯笼迎新春。

图为西藏成办驻那曲市色尼区色尼雄塔村工作队队员在准备年夜饭。

图为山南市乃东区门仲岗社区的贡桑德吉(右)和家人们一起做“古突”。

图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昌都干部拥金卓嘎家里做年夜饭。

图为游客在珠峰脚下的民宿内共同举杯庆祝新春佳节。

     拉萨

布宫消防救援大队队员包饺子

本报记者 刘琳琳

2月9日晚上,伴随着欢快的“春晚”序曲,市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里年味十足。

办公楼、宿舍里、食堂内,消防员矫捷轻盈的身影来回穿梭。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挂灯笼、贴对联、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到处洋溢着祥和、欢乐、喜庆的过年氛围。

看到刚贴好的春联,通讯员何红兵开心地说:“各式各样的春联、红灯笼和窗花,为这个大家庭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节日色彩。”

在食堂里,为了吃到美味可口的饺子,全体指战员分工协作,和馅、擀皮、包馅,饺子形状也是创意百出,长的、圆的、月牙形、大饼状的……大家欢声笑语不断。

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在一片欢呼声中,大家争先恐后地寻找着自己包的饺子,品尝着美食,分享着快乐。

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罗布次仁表示:“我们大队的消防员大多数是‘95后’,过年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就在队里一起过新年。坚守岗位是消防救援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会时刻准备着,确保布达拉宫的消防安全!祝福大家新年快快乐乐!平平安安!”

日喀则

在珠峰脚下的民宿相遇

本报记者 汪纯 旦增嘎瓦

2月9日晚上,珠峰脚下定日县扎西宗乡“侣程驿站”里,来自祖国各地的30多名游客,在这里欢度除夕夜、同吃年夜饭、互道祝福语、共唱吉祥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家驿站是当地大学生旦增开的民宿。因为今年的春节、藏历新年是同一天,为了给游客的旅途增添更多喜庆祥和的氛围,大年三十,旦增一家人就从日喀则市区购买了春联、灯笼、横幅和新鲜食材,让游客体验吉祥年。

大年夜,“侣程驿站”给游客提供的年夜饭有藏式火锅和“古突”。一张张桌子前,火锅热气腾腾,大家其乐融融。当驿站特意熬制的一大锅“古突”,端出厨房,整个餐厅香味四溢。游客很快拿着碗排成了长队,都想尝一尝这藏家年味美食。

晚餐后,驿站员工身着盛装,走上餐厅的一方小舞台,跳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日洛谐”。员工白玛唱了一首《青藏高原》,天籁高音技惊四座,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客人们纷纷走上舞台,一展舞步和歌喉。

“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

“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

……

珠峰脚下的不期而遇,新春佳节里尽兴欢唱。歌声散去,大家互致新年祝福,踏上了新的旅途。


山南

寻常藏家吃“古突”话期待

本报记者 丹增平措

一碗热气腾腾的“古突”,不仅是藏族传统年夜饭上的舌尖传统,也承载着每一户家庭最期待的团圆。

位于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门仲岗社区的贡桑德吉家,一碗热气腾腾的“古突”刚上桌,没吃上几口,贡桑德吉就在一个鼓鼓的面团里,咬出一颗寓意心善的白色石子儿。

“藏族传统年夜饭——‘古突’,不仅美味更有趣味!”贡桑德吉笑着说。

2月9日,贡桑德吉一家人一边吃着“古突”,一边聊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展望更好地未来。团圆之夜,感受最多的是幸福。

“一家人团团圆圆,就是幸福!”

“对呀,再加上去年我们一家收入也不错,这农村的生活不比城市差!”

“要说去年最大的喜事,那可得是咱们家喜得孙女,新的一年,咱们可得撸起袖子加油干!”

……

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藏式小楼里传出阵阵笑声。

心中有希望,未来有奔头。年夜饭的温馨,映照的正是西藏人民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林芝

拉林铁路人的“红火”菜品

本报记者 谢筱纯 王珊

万家团圆,灯火可亲。除夕,几乎是每个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但为了让旅客平安归家,来自五湖四海的“拉林铁路人”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选择了以站为家,勤勤恳恳坚守岗位。

2月9日傍晚,在安全送走除夕当天Z8902这最后一次列车后,林芝站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既是岗位又是家的地方共同跨年,吃到了不一样的年夜饭。

司空见惯的食堂变了个样——天花板上缀满了喜气洋洋的装饰彩带、镂空拉花。红烧狮子头、红烧鲤鱼、油爆大虾……菜品主打一个“红红火火”,连西芹虾仁都精心摆成了太阳花的样子。年夜饭是每个人心中的仪式感,尽管很多职工都离家千里,但大家都在车站热热闹闹团聚用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他是哈尔滨的、这位是广西的、那位是拉萨的……我们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土家族……其实在座的有很多都是两三年没回家过除夕的人。虽然没跟家人一同过节,但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这么多民族的‘铁路人’在一起,又何尝不是一种‘团圆’呢。”拉林铁路林芝站党支部书记韩春旺对记者说。

正是全国铁路工作人员在春运期间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促成了无数跨越千里的家庭团聚。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成就了这万家团圆。


昌都

西部计划志愿者体会“家”味道

本报记者 平措郎加 贡秋曲措

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家过年,但是大家并没有感到孤独,他们有了一个特殊的“家”——昌都团市委,在这里志愿者们度过一个难忘的新年。

除夕夜,昌都团市委组织志愿者到本地干部拥金卓嘎家里一起做年夜饭。作为家里的女主人,拥金卓嘎早早开始准备,想要为志愿者们做一桌丰盛的美食。她知道,志愿者们远离家乡在外工作,本就不易,所以她想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9日下午,志愿者们便陆续来到拥金卓嘎的家里帮忙,采购、打扫卫生、洗菜、切肉、和面、炒菜……大家分工明确,共同为这个特殊的除夕夜做好准备。

除了牛肉包子、“古突”、人参果等具有西藏特色的美食,来自山西省忻州市的杜子龙拿出了自己的拿手菜——油炸鲜蘑菇和可乐鸡翅。杜子龙还特意拿出了他妈妈从山西寄来的蒸肉,这份家的味道让志愿者们倍感温馨。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也大显身手,展示自己的拿手好菜:糖醋小排、凉拌皮蛋、蒜薹肉片、芥末虾仁、红烧肉……每一道菜都代表着他们各自家乡的特色。

伴随着春晚的倒计时,在拥金卓嘎家里志愿者们和当地干部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欢声笑语不断,所有人都感受着大家庭的温暖。


那曲

驻村工作队吃饭不忘聊工作

本报记者 万靖

除夕当天上午10点,西藏成办驻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色尼雄塔村工作队的队员已经在张罗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饭了。火锅,还有单位从成都邮寄过来的四川特产腊肉,让这顿年夜饭家乡味更浓。

在除夕夜的欢声笑语中,大家聊着这一年的工作,也计划着接下来的工作。“我们成办第十二批驻村工作队做了很多民生实事——创建‘酥油茶会’村民议事品牌,实施星火助学计划、爱心帮扶计划,安装太阳能路灯等,密切了我们与当地群众的关系。”西藏成办驻那曲镇色尼雄塔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兼队长肖远志表示,新的一年里,将把更多的工作重心,从更多放在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上,增加给村里的留守老人精神上多送一些关心和温暖。

就这样,大家一边讲着村里的变化,一边举杯祝福新年快乐。

“团年饭”吃到一半时,工作队队员范奎的妻子杨少丽打来了视频电话。视频那头,杨少丽关心着范奎中午吃什么。翻转镜头,一桌子菜、一桌子人。“我们的年过得也很热闹,那曲各级领导都很关心我们,原单位领导同事也给我们送来了新年祝福和问候。你在家放心,不要牵挂我!”


阿里

双集中供养中心的温暖年味

本报记者 达珍 洛桑旦增

2月9日,阿里地区狮泉河镇华灯初上,地区双集中供养中心院里早已热闹纷繁,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们准备着“古突”大餐。

供养中心厨房里,只见厨师和5名护工正紧张有序地切萝卜丝、和面团,将准备好的桃子、羊毛等有着特殊寓意的“馅儿”包进面疙瘩里。期间,供养中心的老人们穿好节日盛装,齐聚在活动室,大家有说有笑,欢快喜悦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谈笑间,一大锅“古突”新鲜出炉,浓浓香味扑面而来。“今天我们大家又聚在一起喝‘古突’、吃年夜饭,真是太开心了,赶紧看看今年能抽到啥!”次旦老人迫不及待。

在暖意洋洋的活动室内,大家开始吃起了香喷喷的“古突”。裹着具有特殊寓意“馅儿”的“古突”不断被大家吃到,各种不同的寓意惹得大家笑声不断。

吃完“古突”,大家拿着一团糌粑,从头到脚在身体上滚擦一遍,随后将糌粑包裹成团并印上自己的手指印后丢弃。这种仪式,是为了辞旧迎新。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陪老人孩子们喝‘古突’、吃年夜饭,让老人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浓厚的年味。”阿里地区双集中供养中心工作人员罗增告诉记者。

屋内暖意洋洋,屋外爆竹声阵阵,在腾空绽放烟花下,阿里地区双集中供养中心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新年氛围中。

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琳琳 汪纯 旦增嘎瓦 丹增平措 谢筱纯 王珊 平措郎加 贡秋曲措 万靖 达珍 洛桑旦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