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1月23日

西藏军人,“大写的人”

—评长篇报告文学《爱在山海间》

         裘山山

读完木茜发来的长篇报告文学《爱在山海间》后,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犹如冬日里的阳光,让我感到明亮又温暖。

在今天这样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作为一名作家能够潜下心来写这样一本书,讲述这样一群几乎被人遗忘的老军人,不能不让人感佩万千,我想,这是源于爱吧:既有对家乡烟台的爱,也有对遥远的第二故乡西藏的爱,还有对戍边卫国的边关将士的爱,对后者的爱更深、更浓。

西藏具有这样的魅力,西藏军人更具有这样的魅力。在这本书里,女作家讲述了一批八十年代来自胶东烟台的青年,怀着保卫祖国的崇高愿望,怀着对那身军装的无限向往,成为首批进藏兵,勇敢走进了雪域高原,慷慨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高原上留下了他们坚实的足迹。读罢,一股淳朴的气息和向光生长的力量扑面而来,让人愉悦且舒畅。

我认识木茜已经二十多年了。大约是20世纪九十年代末,她给我所在的《西南军事文学》投来一篇散文,写她作为一名西藏军人的家属,进藏探亲的经历。那时她的笔名叫雪娃,是个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彼时我已进藏数次,对于她的经历和情感,很有共鸣,于是编辑刊发了。之后她又写过一些。从文章里能感觉到,她对西藏的感情越来越深。

多年前木茜跟我说,她要写一本以烟台首批进藏兵为题材的纪实性文学。说实话,我当时没有给她太多的鼓励,反而还说了些困难。因为我知道写纪实文学并不容易,更何况,她要写这样普普通通的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物,这在今天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媒体环境中,肯定是吃力不讨好的。但,她没有因为现实困难和挑战而退缩,满怀热情地开始了漫长细致的采访,进行艰辛的写作活动、不断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反复修改、完善文稿,历经七年终于完成了书稿。她坚守的态度和执着的精神,令我非常感动。

从书稿中可以看出,她下了很大功夫,内容涉及面广,细节丰富而感人。首先是涉及面广,虽然全书是以江海、高明强、梁全军、张彩模、刘玉平等几个主要人物为主,但还是讲述了其他众多的西藏兵的故事。我粗略估计,书中有名有姓、给予了详述的人物不下二十位。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后来成为军官的,也无论是军人,还是军人家属,在她的笔下集合起了从胶东到高原的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

为了与这支队伍相称,作者的叙述语言真实质朴,没有一点儿夸大粉饰和渲染。真实丰富的感人细节,比比皆是。有些情节是根本虚构不出来的。比如一个年纪很小的兵,仅仅因为害怕孤独,就偷偷跟着一批老乡到了西藏部队。最后上级不得已,将他已经分在内地部队的档案调入西藏,命运由此而改写。再比如一个普通士兵,明明考上了军校,却因为个别人的工作失职,没能到校报到。但无论经历了什么,他们都始终坚守着,奉献着。

我读书稿的时候,眼前经常浮现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一草一木。因为写到的一些部队,我是去过的。当我看到一个战士在施工中负了伤,要送往医院时,眼前就浮现出那个医院的样子。护送伤员的车偏偏坏在半路上了,两个战友就轮流背着他,为了抢时间,艰难爬山路。医院在一个高高的山坡上,我空手走上去都大喘气,他们却背着伤员小跑,他们将伤员及时送到了医院,救回了一条命。这样的经历,无论对伤者还是他的战友,都是刻骨铭心的。

书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这样的故事。这些雪域高原上的点点滴滴,鲜活展示了这批烟台兵在西藏坚守、在西藏奉献,把青春年华献给西藏的蓝天。

故事的时间背景,是以20世纪八十年代为主的。那时候的西藏条件还很艰苦,环境更为恶劣,即使是农村兵,进入西藏也需要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要忍受寒冷、忍受孤独,尤其是高原反应,梁全军、高明强、张彩模等人身上,都曾体验过,也是每一个走进西藏的内地人都要面对的。

在我进藏的经历中,我也曾经历过很多苦难,数次因高原反应而备受折磨、头痛,呕吐,乃至被迫去住院。尤其是年纪大了以后,夜里无法入睡,常常因缺氧被憋醒。在暗夜里我对自己说,走上这片神奇的土地,这是应该要承受的。

文末令我感动的是,这批老兵已经把艰苦和困难当成财富,他们对部队初心依旧,对西藏只有热爱和依恋。

作者用《爱在山海间》做书的题目,令我再次想到了西藏的群山,想到大海,想到了中国疆域博大浩瀚的图景,也令我从情感层面上想到了爱。书名从精神层面诠释了什么是辽阔:即他们走进西藏,青春的热血在雪域高原上沸腾、燃烧、升华,他们伤痕累累又满血复活,沧桑历尽又朝气蓬勃,拥有了海的宽广和山的坚韧,最终爱上了这片土地,在西藏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西藏军人。

高山大海终将成为老兵生命中最深的年轮。

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