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洛桑旦增 达珍 本报通讯员 次吉
阿里地区普兰县农业产业园内,来自普兰县吉让居委会多沙组的群众贡桑拉姆正细心地给植株绕秧。
“来园区工作后,我不仅学到了不少关于蔬菜和瓜果的种植技术,每天还能挣到200元的工资,不用出远门打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贡桑拉姆说。
普兰县农业产业园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公司为市场主体,实现公司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该园区将村组土地承包给公司,集中流转耕地390亩。同时,将荒山荒地交由公司进行生态园林种植,林业产权归村组所有,实现了变废为宝,统筹产业与就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普兰县农业产业园采用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引进区外优质瓜果、蔬菜、花卉、药材等品种,栽植抗旱、抗病性强的优良树种,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向群众传授实用技术,不但增进了民族感情,铸牢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也推动了普兰县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
该园区有高效温室21座,阳光温室103座,2023年,新建高效温室4座。春天种蔬菜,夏天种西瓜、甜瓜,秋天种土豆、萝卜……大棚种植的农作物品相好、口感佳、营养价值高,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种植产业。与此同时,园区还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有机果蔬种植,加大生态林建设,成为了阿里地区农牧业示范园区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典型。
先富不是富,共富才是富。普兰县农业产业园在普兰县党委、政府的引导帮助下,依托果蔬种植产业优势,从产业扶持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着手,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以现代化农业产业为载体,引领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园区每年向当地村民免费提供大棚、种子和技术服务,帮助大家大力发展“大棚经济”,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也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该园区共为当地合作社成员和村民提供大棚120个,所有利润归合作社所有成员所有,每年帮助群众增收60余万元。
如今,“大棚经济”不仅成为了种植户的致富路径,还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