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4年01月14日

江苏昆山:

“五百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 杨绍功 夏鹏

江苏昆山吴淞江畔,四面环水的金华村掩映在绿树之间。冬日的阳光照进村口的玻璃房,游客手握咖啡杯,游目骋怀。窗外,排架上的腊肉已呈酱色,惹人垂涎。

村中一栋三层小洋房里,56岁的村民王勤芳正在制作腊肉。古朴的技艺、特色的风味,让腊肉在春节前不愁销。卖腊肉让王勤芳一家每年增加的收入十分可观。

“进城回村都很方便。”王勤芳说,子女在城区买有房子,开车20分钟能到,孙辈读书后要进城,但周末还是想回村里。“村里宽敞又干净,大家都愿意回来。”

大学毕业后回村工作已15年的金华村党委书记丁新良对村情如数家珍:依托腊肉、黄桃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把空地、旧厂房改成咖啡馆、乡创空间,与上海企业成立母基金共同孵化运营民宿等文旅项目……金华村盘活了资产、吸引了资本,2023年金华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67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57元。

金华村的发展是昆山以“五百行动”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昆山以统筹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为抓手,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实施百村共兴、百村共美、百村共富、百村共治、百村共享的“五百行动”,助推乡村振兴。2023年,昆山164个行政村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26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73万元,是江苏平均水平的1.5倍。

昆山市副市长单杰说,“五百行动”是在加快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实现农村的共治,让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昆山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采访中,记者搭乘的汽车驶出昆山城区,大片绵延的农田迎面而来。与当地干部算起“农业账”,两组数字让人眼前一亮:农业产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0.6%的昆山,对下辖区镇高质量发展的考核内容中,“三农”相关的分值占比超过6%;按户籍人口计算,昆山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8亩,却通过“小田变大田”“闲地变良田”等方式,实现粮食种植面积从2020年的17.5万亩增加到2023年的23万亩,增长31.4%。

昆山市委书记周伟说,“三农”问题与现代化建设密切关联,昆山努力担负起全国县域经济发展“领头羊”的责任,把“三农”工作纳入现代化建设全局来谋划和落实,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更高质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成效,村民感受最深。几年前,通往上海青浦的“断头路”被打通,昆山淀山湖镇永新村成了网红打卡地,往上海虹桥机场和苏州、上海市区的车程也缩短到三四十分钟。因村里水域形似葫芦,当地引进葫芦种植及雕刻产业。村民王美华通过制作葫芦工艺品开辟了新生活:“这不仅增加了收入,也丰富了生活,觉得日子有盼头、很踏实。”

从物质收入到精神寄托,昆山的城乡之变让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目前,昆山正打造以公共服务均等、基本权益平等、发展成果乐享为特征的城乡共同体。(据新华社南京电)